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2021年的4月某日,凌宗魁老師在臉書詢問嘉義市某棟日治時期住宅建築,那棟建築我也沒看過,但卻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說就來找看看。


圖一:日治時期的林文樹住宅外觀照片,右四為林文樹,右一為陳澄波(資料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這棟建築的照片(圖一)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是日治時期嘉義名人林文樹(1908~1960)的住宅,或該說是日本時代的豪宅。由台中清水楊肇嘉的姪子,日本時代的建築家楊貽柄所設計,西洋式帶現代風的木造樓房,樓層應有挑高,門口一對碩大圓形、方形門柱特別顯眼。照片中有陳澄波、林文樹等人在該住宅門口合影畫面,但拍攝年代不詳,比對照片中人年紀,較可能是1945年之前所拍攝。

閱讀全文〈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前陣子去參觀嘉義市立美術館「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展覽,在展場中有一張特殊的地圖吸引了我的注意。這一張地圖以二戰期間美軍製作的嘉義市地圖為底圖,並在圖面上標示了日治時期嘉義市幾處重要的藝文據點與相關人物居住地,也是展覽中探討的重要主題:「畫都嘉義」之人際網絡。

進一步檢視這張地圖所呈現的人際網絡空間分佈,大致位於今日嘉義市由林森西路以南、縱貫鐵路以東、垂楊路以北、維新路以西等道路所圍塑的區域,也就是嘉義人慣稱之為「市內」(tshī-lāi)的範圍。「市內」這個同時具有實質與抽象意義的空間,較具體的成形可追溯1920年行政區劃所劃設的「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其範圍主要包括了清代的嘉義城,以及與車站連結的新興街區。

閱讀全文〈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我嘉義,我街道」:地方街景的文本

「街道構成一個城市的命脈,街道是讓城市可被分拆細析的單位,裡面有城市面貌最日常多元的顯現方式—在街道上我們看到了人事物,發現與構造了自己。」

這段文字來自鄧小樺在《我香港,我街道》(二〇二〇)一書中的編者序,街道對於一個城市而言,猶如流動的血管。以日常街道為對象的地誌書寫,讓人們更瞭解自己與城市的關係。早前出版的《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二〇一六)一書,作者郭斯恆便是以透過他從小生長的旺角花園街,敏銳地呈現出街道上細微的人際網絡與庶民智慧。

流動的街道上,人車熙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它出現在旅遊指南的地圖上,也出現在腦海的記憶裡。街道的觀看一直是空間走讀的重要對象與課題,它如此平凡也如此獨特,我們說得出一座城,卻很少辨認出一條街。街道上究竟有些什麼?它如何構成?我們又該如何觀看一條街?

閱讀全文〈「我嘉義,我街道」:地方街景的文本〉

1704:諸羅建城

1704(清康熙43年)諸羅縣於今嘉義市所在地興建木柵城,為台灣最早建城的城市。諸羅縣署也自此才從台南佳里興搬遷至今日的嘉義市。

歷史 Q&A

  • 諸羅縣署為何一開始設在佳里興?因明鄭的天興縣縣治就在佳里興,清代以後天興縣改名為諸羅縣。
  • 清朝有一段不願在台灣築城的歷史典故。
  • 台南建城為1723年(雍正元年)。

木柵城以木柵構築,並種植刺竹林為防禦,從康熙年間的諸羅縣治圖可見當時諸羅城樣貌。

 

空襲嘉義

二戰末期,隨著盟軍不斷進逼,大日本帝國戰情告急,盟軍開始毫不留情地對日本國土進行猛烈的轟炸 ,而作為日本在東南亞重要前進基地的台灣,也成為盟軍的重點轟炸目標。自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止,全台各地機場、產業設施、城鎮多次遭受盟軍空襲轟炸。

近年隨著二戰軍事文件陸續解密,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歷史也陸續公諸於世,當中有關二戰末期空襲臺灣的紀錄,特別引人注目。空襲警報、炸彈從天而降的殺傷力與破壞力,是許多親身經歷民眾難以忘卻的恐怖記憶,然而,這段盟軍轟炸台灣的真實歷史,卻從未在教科書或大眾媒體上被呈現,僅在民間流傳。

嘉義市的空襲歷史始自1944年10月,當時盟軍主要攻擊目標為嘉義機場。但在1945年的4、5月(一說為4月3日)期間,美軍派出的轟炸機群,除了攻擊了台拓嘉義化學工場(今民生南路中油嘉義煉製研究所)與嘉義火車站之外,也罕見地使用燒夷彈對嘉義市的市中心地區進行轟炸,當時嘉義市的主要道路大通、二通的沿街建築物多為易燃之木造建築,幾乎全數在空襲所引發的火勢之下燒毀殆盡,造成人民傷亡與財產損失甚鉅。

圖1:此圖為美軍軍機飛過嘉義市區時所拍攝之照片,拍攝角度約為今日嘉義市後站(約小湖里一帶)往前站方向拍攝,可見當時火車站前地區呈現一片焦土之慘狀。(圖片來源: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

如圖1所見照片,可清楚看見當時嘉義市火車站前地區,遭受空襲後的慘狀,這畫面也印證了嘉義耆老所描述,從火車站望出可見城隍廟(一說從車站燒到東門圓環),所有的建築物幾乎完全燒光的慘狀。這一段空襲的戰爭史,所帶來的破壞與創傷,對經歷過此段空襲轟炸的嘉義市與市民造成深遠的影響。

二戰結束至今雖已倏忽七十年過去,嘉義市在終戰前後的真實樣貌,還有待這段晦澀歷史的持續解密。

從諸羅六景到嘉義八景:景觀簡史

「諸羅」是嘉義市的舊稱。最早「諸羅」的名稱是來自在今天嘉義市一帶生活的平埔族諸羅山社(Tirocen sha),漢人取其音譯,稱嘉義市這一帶平埔族居住的地方為「諸羅山」。迄至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台灣納入清朝版圖並設一府三縣,乃沿用此「諸羅」的地名而設立「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在纂修《諸羅縣志》時,也認為這「諸羅」二字也與嘉義市東方「『諸』山『羅』列」的景觀相符,故設縣時仍沿用「諸羅」一詞。

「諸羅縣」一名沿用了一百零三年之後,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三日,清高宗為表彰林爽文事件期間,諸羅縣城內民眾「急公向義」協助朝廷奮勇抵禦的英勇事蹟,「應錫嘉名」,故將「諸羅」改為「嘉義」,這也是全台灣唯一一個由皇帝賜名的城市。自此,「諸羅人」變成了「嘉義人」。 閱讀全文〈從諸羅六景到嘉義八景:景觀簡史〉

ひのき咖啡店

自從知道日本時代嘉義市有間咖啡店的店名叫「ひのき」(hinoki,黃檜、台灣扁柏的日語名稱,但一般都拿來指稱「檜木」),就很想知道這間店究竟位在榮町二丁目的何處,前幾天查資料偶然看到一張日本時代的老地圖(1932年),裡面居然就有標示了ひのき咖啡店的所在。但此地圖較著重表現性,因此準確性須再查證。

因此我再去查1936年的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發現此區有一間店名標示為「ヒノキ」,也就是「ひのき」的片假名寫法,位於振文堂書店與白井藥局之間。透過這些佐證,也終於確認了ひのき咖啡店的位置。

能夠在嘉義市靠近噴水的精華地段開設咖啡店,且還刻意選了「ひのき」這一個不論在產業、物件甚至氣味上,都嘉義市當時最代表性的特質,開店老闆有其在地思維。推開這一間「ひのき咖啡店」的門,這裡應該也是當時市區裡知名的「獨立小店」吧!或許再過不久,對於「ひのき」的歷史與復興有想法的嘉義市,會再次出現以「ひのき」為名的小店也說不定哦。

圖:1936年的職業別明細圖裡的「ヒノキ」咖啡店

圖:ひのき咖啡店(1932地圖)

圖:ひのき咖啡店廣告

圖:ひのき咖啡店騎樓立面


圖:作者不詳(1936)。美人鄉!!嘉義展望。臺灣公論,1(10),66。網友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提供

圖:「ヒノキ」咖啡店(1932,《新興の嘉義市》)。網友Emery Chen提供

1909年(明治42年)嘉義市區改正圖

圖:西元1909年(明治42年)的嘉義市區改正圖。(Source:嘉義百年歷史地圖

距離三年前(1906年)那可怕的大地震已有一段時間,日本政府密集地公佈了許多新的法令、計畫,整個嘉義城蠢蠢 欲動,一個新時代的氛圍正在萌發。

地圖上的區域名稱,仍是以「嘉義城」的方位,以及四個城 門的「內、外」,來做為命名依據。

日本政府的嘉義廳選擇設在清代的內教場,那是「公有地」 較多且集中的場所,日後大多數的政府機關、公有宿舍也都 設在此處。

一些有意思的地點出現了。那個新的圓環(中央噴水池預定 地)週邊出現許多新的建築:郵便局、俱樂部、台灣銀行、 衛生公館,還有嘉義商人們集資創立的「嘉義銀行」,以及 沒有被標記出來的嘉義旅館。

地圖上有兩個市場,但不是東市場、也不是西市場。一個市 場在東市場的預定地上,另一個市場在陳澄波老家新店街尾 那邊。這一年陳澄波十五歲,剛從二通本島人街的「嘉義公學校」(約位於今日興中市場位置)畢業,他父親也在這一 年過世。

嘉義自此朝向現代化都市展開,舊城紋理隱沒於街巷生活中 ,幻化為無形之城。

1909年這是嘉義城最後的身影,它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嘉義東市場

今日東市場的所在位置,其實是清代諸羅城的縣署,也是城內生活的核心位置。根據我們跟東市場一些攤商的訪談中發現,有些攤商家族的經營歷史甚至較東市場更早!也就是說,在東市場於日治時期興建之前,此地就已經有市集存在。

嘉義市的發展歷史已超過三百年,長期以來即扮演著平原上物產交流中心的角色,附近區域的物資在此地進行交易流通。此外,因區位上靠近山區,許多山區居民下山後會來到嘉義城,也因此東市場的傳統客群中,來自「內山」的不在少數。再者,東市場所在的區塊,正位於嘉義城內最主要的街道「十字街」附近,加上鄰近嘉義城隍廟香火鼎盛,因此逐漸形成了聚集交易與消費的場所。 閱讀全文〈嘉義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