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有著作權嗎?如何正確利用

在進行與歷史主題有關的文章書寫,或因美術排版編輯、影片剪輯等需求,我們有時需要使用到具特定歷史意義的老照片,而現在網路上有許多免費的公共資料庫都提供老照片給大眾閱覽與使用,基於尊重著作權與避免觸法,我們應該瞭解哪些關於老照片的規定?又怎樣利用才是正確的方法呢?

閱讀全文〈老照片有著作權嗎?如何正確利用〉

當政府採購買到贓貨?請正視勞務採購的侵權問題

根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統計,去年(2022年)政府採購以「勞務採購」件數為最多,共計九萬餘件佔比約百分之四十四,而其採購總金額更創近年新高的四千九百億!勞務採購的高需求下,如何提升標案品質更顯關鍵,當中特別是著作權議題近年屢屢發生侵權爭議,但在相關單位均未積極重視的情形下,問題已逐漸惡化。

筆者去年發現嘉義市政府出版品有侵權情形,經舉報,市府答覆依其與廠商所定契約,廠商履約若有侵害第三人權益應由廠商負完全責任,故主張與市府完全無關,其認為遭侵權民眾應自行向廠商提出訴訟。筆者續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等單位提出詢問,均得到類似答覆。故經諮詢律師、撰寫訴狀後,依著作權法向廠商提出刑事訴訟。

閱讀全文〈當政府採購買到贓貨?請正視勞務採購的侵權問題〉

誰的著作權: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中的幾個觀念釐清

在還沒遇到真正惡質(ok-tsit)的著作權侵權者之前,我對於「著作權」其實非常陌生,雖然多年前也曾遇過類似侵權的事情,但都是自己生悶氣或罵幾句就算了,直到這次進入刑事訴訟的準備後,才開始認真的研究著作權法令與相關知識。然而,真的到地檢署遞狀進入訴訟,才發現司法運作不是自己以為的是非對錯,反倒是遇到重大挫敗(不起訴處分),雖然最後努力於十天內提出再議,且成功讓案件繼續回到偵查程序,但事發至今已將近一年又八個月,自提告也已一年又三個月,這都遠比原先以為的時間要漫長許多,等不到侵權者一句道歉,又是否能等到司法驗證的公理正義,仍是未知數。

但也因為有這樣親身體驗「捍衛著作權」的痛苦經驗,更意識到,不論是創作者或利用者,對於著作權確實我們的認知都非常不足,甚至有誤解、歪曲,因此多討論關於著作權的觀念與實務,尊重他人、保護自己,確實有其必要。藉由我們這次遇到的「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本文就來探討一下此侵權案例中關於著作權的幾個根本觀念。

閱讀全文〈誰的著作權: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中的幾個觀念釐清〉

真假地圖:《舊監廣角鏡》的故事

因為一張地圖,暴露出洪雅文化協會與洪雅書房余國信惡意的侵權行為與非常糟糕的處理態度,筆者回想起2002年親身參與這張《舊監廣角鏡》地圖的誕生過程,以及二十年後它居然因為侵害著作權事件而再次成為了主角,也讓這張地圖又多了另一層次的特殊意義。作為地圖的愛好者,也作為 《舊監廣角鏡》地圖創作過程的參與者,本文特別藉此機緣來回顧一下這張地圖的來龍去脈。

圖:2002年 《舊監廣角鏡》地圖手繪原稿(朱雪鳳提供)
閱讀全文〈真假地圖:《舊監廣角鏡》的故事〉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二):事實、證據與回應

拒不道歉且說謊的侵權加害者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自侵權事件發生以來,不僅未曾正式道歉,該協會前理事長余國信(同時也是所涉侵權計畫協同主持人與洪雅書房負責人),更數度對外謊稱著作人有「捐贈給余國信」、「口頭授權」等不實情節,自認「沒有侵權」,這些毫無證據且昧於事實的狡辯說詞,不僅無助於事實真相之釐清,亦對遭侵權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

本文重新整理之前已公開的相關證據,再次完整揭露洪雅文化協會於執行政府標案所實施侵權行為(亦有涉及偽造文書與詐欺之嫌),不僅侵害著作人之著作財產權,該協會竄改作者的行為,更嚴重侵害著作人格權。而這些侵權、竄改行為均有證據可證明,也是該協會相關人員至今仍不敢面對的真相!

閱讀全文〈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二):事實、證據與回應〉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一):過程全紀錄(持續更新)

2022年3月,「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被發現在其十餘年前的政府標案執行成果報告書中,將設計師朱雪鳳於2002、2005、2007年間公開發表之作品,未經著作人同意擅自重製,並偽造竄改為該協會繪製等方式不當侵害著作權,本文為針對案件事發後的完整時序紀錄(持續更新),除揭露事件過程各方處理態度,提供作為相關議題研究參考,並藉此提醒社會大眾對他人著作之利用應更嚴謹。

閱讀全文〈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侵害著作權事件(一):過程全紀錄(持續更新)〉

嘉義市「木造建築防災體系」芻議

嘉義市木造建築據統計仍有六千多棟,除許多獨棟或雙拼住宅(常見於公有舊宿舍區)之外,在街道上常見的是連棟式的街屋建築(近日北門驛前共和路火災建築類型)。以「木都2.0」為核心的木建築保存議題近年在嘉義市已逐漸帶動風氣,惟從災害事故角度來看,重要的「木造建築防災體系」尚未建立,當中牽涉到都發、消防、文化、社會等不同部門的法令與政策整合。

並非所有木造建築都非得要用文資方式保存,但至今仍住在這些木造建築裡面的市民,其人身與財產安全之保護應有對應措施來減少風險,平時應強化針對木造建築日常維護(如堆積物品)、消防安全健檢、定期防災演練…等之例行措施,強化防災意識。

閱讀全文〈嘉義市「木造建築防災體系」芻議〉

「後設計展:嘉義青年的返/留鄉課題」—2022「嘉博館市民BAR」文化論壇觀察側記

在這次「嘉博館市民BAR」文化論壇活動中,主辦單位列舉出十個議題廣邀民眾共同參與討論,這是嘉義市較少見以公共議題討論與民眾對話為主要訴求的活動。過程當中我參與了其中一場以「後設計展:嘉義青年的返/留鄉課題」為主題的活動,在此分享一些以觀察員身份所記錄的心得。

論壇操作的設計是透過邀請來的特定分享者以個人經驗對主題提出回應,藉此建立一個初步的議題輪廓與問題意識,之後透過參與者的回應再提出個別主題以進行分組討論。整體過程流暢明快,參與者的發言討論也相當熱烈。

旁聽這些「返/留鄉」問題覺得很有意思,但在這些發言中也感受到強烈的「既視感」。作為一位返鄉二十二年,已由青年變成中年的觀察者,我看到當代的青年們所遇到的困境、所提出的問題,諸如「缺乏多樣性的工作機會」、「與工作量不成比例的報酬」、「與原生家庭的相處」、「成家的條件」、「社會關係的建立與互動」…等問題,竟與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經歷如此類似!這是否意謂著形塑這「返/留鄉課題」的社會結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閱讀全文〈「後設計展:嘉義青年的返/留鄉課題」—2022「嘉博館市民BAR」文化論壇觀察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