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行街(二):民生北路至興中街

這次從民生北路出發,所行經的二通路線,大約是日治時期的西門町三丁目,一直到二通與興中街交會的路口,也就是元町六丁目的範圍。這一段二通,跟之前從仁愛路到民生北路之間的路段相比較,在商業活動活絡的強度上,有相當明顯的差異,而街屋利用的模式,也更為多元。

圖:具現代簡潔風格立面的洗石子立面街屋。

走過民生北路的街角,以前熟悉的第一銀行騎樓仙草冰已停業多時,但偶爾還是會看到老老闆在這裡走動。左側的三間街屋,也是這一段路上唯一的連棟木造建築,立面是走幾何簡潔風格的洗石子,二樓拱形門窗的設計在二通並不多見。中間是一間以二通為名的「二通食堂」,這是一間走懷舊風的餐廳。隔壁的「25×40藝文空間」維持了舊屋絕大部分的原有風貌,也是嘉義市新興的藝文據點,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活動。

往前走,左手邊出現一棟非常大型的建築物,經過此地,一種混雜著煙味的特殊空間氛圍瀰漫而出。招牌上斑駁的「統一證卷」招牌,說明此地證卷公司早已停業,目前是一間成人娛樂的遊藝場。在更早之前的民國70年代,此地是當時嘉義市青少年相當喜愛的校外「不當娛樂」重要場所–「愛馬遊樂場」,多少嘉義學子的青春歲月就在大型機台的電玩聲光中流逝。

圖:「嘉義針車行」與「順利行」之街屋立面。

過了忠義街口,二通最引人注目的街屋位於此處,就是將店名與電話跟建築立面結合的兩個老店—「嘉義針車行」與「順利行」,獨特的是它們的電話都只有四碼,也是戰後初期電信發展的歷史見證。營業歷史悠久的嘉義針車行,建築保持相當完整,不僅是二通最具代表性的老店,目前也是嘉義市少數仍提供早期縫紉機零件的專業店面。而在順利行的女兒牆立面,建造當時還特地製作了英文的「GO」文字標誌,相當獨特。

從忠義街到興中街這一段二通,曾進行過商圈造街的計畫,但因種種因素當時的硬體設施幾乎全數拆除改為鋪設現有地磚,地面上還留有變電箱地下化之後的大型人孔蓋。沿街立面尚可見當時統一規劃的招牌,但如今看來,全台灣當時商圈造街模式幾乎如出一轍,而能夠真正找到自己特色而繼續發展的老街,卻屈指可數。

在嘉義針車行旁邊,有一間風格低調的特殊店面,叫「BLAXK」,是一群回嘉義發展的年輕人所開設,經營婚紗攝影、影像、設計等,具工業風的粗獷立面,在二通老街上更顯出以舊街屋空間營造獨特創意的企圖心,在新與舊之間,二通的街道歷史,似乎也開啟了另一種詮釋模式的可能。

圖:二通與國華街路口,背景為西市場大樓。

繼續往前走到二通與國華街的交叉口,回頭看見西市場大樓,前方一棟舊建築的側牆,可看出那歷史悠久的牆面彩繪廣告,隱約可見「大同電器」旁斗大的「國貨」兩字。二通在此段因靠近西市場的區位,早期西市場所帶來的人潮也是此地發展重要因素,但西市場歷經漫長改建,人潮已大不如前,不過轉角的幾間小吃攤,仍堅持著西市在地的傳統口味。西市米糕對面的興義發記玩具店,也是歷史悠久的玩具店,且經營與時俱進,還會舉辦小朋友的卡片競賽。

二通在這附近有幾間販賣雨衣、雨傘的老店,除了販賣,還可以幫你修理壞掉的雨傘,多了一分愛物惜物的意義。這一段街道的中間,有兩個早期商場的入口,分別是中央第一商場與第二商場,入口處的幾間老鞋店,琳瑯滿目的日常用鞋,以及「中國強」帆布鞋的招牌,早已是這裡最為人所熟知的街景。當我們愈靠近文化路,愈可以感覺到二通這條街道受文化路人潮的影響,兩旁鞋店播放的電子音樂,告訴我們即將通過嘉義市最熱鬧的文化路。

圖:二通與文化路口的「賺錢廣場」大樓。

在二通與文化路交叉口,眼前一棟高聳的「賺錢廣場」大樓,相當直白地告訴了我們它之所以被興建的目的。大樓那或許一度曾在文化路吸引注目的帷幕牆造型,如今都已顯得過時。週邊密集的服飾店、小吃攤販、飲料店,反映了這裡主流的消費族群喜好。穿過文化路,右手邊是風格獨特的「林聰明砂鍋魚頭」店面,已進階到電腦叫號的消費模式、外帶區長長的排隊人潮,都顯示這裡已是嘉義市代表性的地方小吃據點。

圖:二通最知名的地方小吃「林聰明砂鍋魚頭」。

慢慢步行靠近興中街,右手邊出現一個神秘幽暗的通道,入口上方還看得見「國寶戲院」的招牌,聽附近居民說,更早之前是「興中戲院」。穿過早已歇業的國寶戲院通道,則是通往緊鄰的興中市場,但目前已無市場功能,多為居住使用,店面並不多。特別的是市場的入口立面,仍舊是當時流行的水泥花磚,相當別緻。附近林立著幾間近年新開設的咖啡、餐飲小店,舊屋與新店面結合更顯別緻。

圖:國寶戲院通往興中市場的小巷。

文化路到興中街的這一段二通,其實是清代的西門外街,嘉義城的西門就位於今日二通、興中街與光華路的交叉路口,如今僅留地名。此路口當然是早期的重要交通節點,路口尚未完工的新大樓,幾年前是老店丸茂磅秤所在地,更是日治時期嘉義市第一間百貨公司—「丸茂百貨」所在地。隔壁原有一間「東方文具行」,比對舊地圖應為日治時期的「東方商店」,如今也已遭拆除新建大樓而不復見。

圖:二通、興中街與光華路的交叉路口,興建中的大樓為丸茂磅秤舊址。

二通行街至此,才終於來到了嘉義城的西門入口,進入城內又會發現哪些有意思的街道風景?讓我們且待下回分曉。

作者: 陳世岸

建築師,嘉義市人,1976年生。長期關注嘉義舊建築議題,近年興趣為嘉義的地圖、建築與城市歷史之地方研究、論述與行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