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行經嘉義市的新榮路,瞥見某街屋建築陽台立面上的磁磚,似乎長得跟一般的磁磚不太一樣。
有別於一般花紋圖案樣式統一的磁磚,這陽台立面貼的「三吋六」面磚,硬是要跟別人不太一樣。磁磚上自由奔放的線條與色彩,有潑墨似的灑脫,但細究這感覺,似乎更接近美國戰後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所獨創的「滴畫」風格(Jackson Pollock,1912-1956)。
波洛克的作品,是將畫布平放於地面,然後再以身體控制顏料滴落速度、位置而在畫布上進行創作,稱之「行動繪畫」,畫面構成具有強烈的動態感。
嘉義的這些磁磚,當然不是波洛克的作品,但台灣在戰後的1950、60年代,隨著美援一起進入台灣社會的,也包括了當時蔚為風潮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風格。是否與其他美國文化一樣,波洛克的作品也影響了當時台灣磁磚製造業的某些設計構想呢?或者,它只是台灣磁磚製造史上的神來幾筆呢?這一切的謎團,都還有待建築史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