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戰後初期戲院概況(1945~1946)

日治時期嘉義市的戲院僅有三間:「嘉義座」、「南座」與「電氣館」,其中嘉義座歷史最久,跟電氣館一樣由日本人所經營,而南座則是唯一一間由台灣人所經營的戲院。戰後嘉義市於1950、60年代陸續出現了許多戲院,但這些戲院當中,哪幾間是最早成立的呢?

1946年電影戲劇事業聲請登記

雖然嘉義市老戲院的文獻非常稀少,但筆者在搜尋相關檔案的過程,發現「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網站(註1)所典藏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註2)檔案中,一批1946年關於「臺灣省電影戲劇事業聲請登記表」的珍貴文件,恰提供給我們一個認識戰後初期嘉義市戲院概況的重要線索。 閱讀全文〈嘉義市戰後初期戲院概況(1945~1946)〉

1948,公園雨霽

1948年,當時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與文人雅士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人,成立嘉義市的「新八景」評定委員會,在所評選出的八個景點當中,嘉義公園以「公園雨霽」名列其中,並有如下文字描述:

「中山公園(即「嘉義公園」)距市東約數百步,坦道如砥自火車站行半小時可達,園中樹木蔥籠,丘陵起伏,澗水環迴,苔徑曲折,池亭水榭,佈置有方。異木奇花,四時常開,身臨其境,塵慮都刪,尤其新雨初霽,碧空雲淨,夏木滿園,嬌翠欲滴,奇花滿境,嫩竹蒙茸,遊息者身心為之一清。」(資料來源:1954,《嘉義文獻專刊 創刊號》)

「霽」是雨停後天氣放晴的意思,「公園雨霽」所描繪的正是嘉義公園在雨後,園內樹木花草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嘉義「新八景」所標記的都是當時嘉義市區相當具有特色的景點,然而時隔不到一甲子的歲月,這些當時的優質景觀大多都已消失或破壞殆盡。 閱讀全文〈1948,公園雨霽〉

嘉義的老街燈

在嘉義市日本時代的老照片中,有關於「夜景」這個主題的非常稀少,當中有一張是昭和年間拍攝的嘉義市榮町通夜景,即今日嘉義市的中山路(圖1):

圖1:嘉義市榮町通夜景(資料來源:1932,《嘉義要覽》,嘉義市役所。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這張推估約在1930年左右所拍攝的照片,呈現出當時榮町作為嘉義市最繁華的商業區,及其主要商業街道的夜景盛況。但這張照片的重要意義,除了少見的嘉義市夜景之外,它還讓我想起那在嘉義市街頭偶然會遇見的,也是這張照片當中的主角:「街燈」。

電力與自來水一樣,都是隨著1906年嘉義的市區改正計畫,啟動嘉義加速邁向現代化都市的重要設施。嘉義市電力的發展,始自日治時期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在新富町(約今日台電仁愛路變電所位置)成立了台灣第一間民營電力公司:「嘉義電燈株式會社」,後於大正2年(1913)6月嘉義發電所竣工之後,正式開始供應嘉義市街用電,迄至昭和年間,主要道路上的街燈設置已經相當普遍。

從圖2可見昭和年間榮町街道上兩側林立的街燈,當時嘉義街燈的樣式,主要為頭柱式,並裝設三個燈器,而燈柱多為水泥製品,整體風格採用西洋古典柱式的語彙,這種具古典美感的街燈樣式,為當時街道景觀所常見。 閱讀全文〈嘉義的老街燈〉

嘉義市中央噴水池

位於嘉義市區的正中心,「中央噴水池」(註1)對於嘉義人來說,有著多重的特殊意義。除了是市區重要的交通節點之外,中央噴水池在歷史上也曾經是清代嘉義城牆的一部分,有著「桃仔尾」(註2)的舊地名;在日治時期城牆拆除之後,此地銜接了從嘉義火車站通往舊城的重要通路(即今日的中山路),逐漸地成為嘉義市的市中心地標;在二二八事件中,此地也是最早的訊息傳播地點;如今每逢選舉投票前最後一夜,此地更是候選人造勢遊行的必經之地。

嘉義市的中央噴水,不僅是一個交通節點、一個地標,更是一個對嘉義人來說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所在。但這樣一個重要的空間,你若問嘉義人:「中央噴水池是哪時候蓋的?」答案卻往往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許世賢市長所興建,也有人說是日本時代就有,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KANO》裡頭,描述許多嘉義場景,似乎又是跟1931年當時的嘉農棒球隊同時期興建?究竟,中央噴水池是在那一年蓋起來的呢? 閱讀全文〈嘉義市中央噴水池〉

嘉義、遊廓、美人鄉

嘉義市在日治時期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產業莫過於林業,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將來自阿里山所運下的原木,加以裁切、販售的製材產業。當時製材產業之興盛,不僅出現以檜木來命名的「檜町」,擁有產能龐大號稱「東洋第一」的製材工場,在今日林森西路一帶,更出現許多販售木材的商店,在那個仍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年代,嘉義市的經濟發展與商業繁榮可說盛極一時。

此外,自1920年代開始,阿里山逐漸成為受矚目的新興觀光旅遊地點,作為阿里山唯一登山口都市的嘉義市,更藉此時機點,積極將嘉義市發展為以觀光、消費為主軸的都市。在這朝向觀光都市發展的過程中,「遊廓」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光發展重點,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欲將嘉義市形塑成為「全島第一的美人鄉」。

圖:昭和14年(1939)的「嘉義市町名圖」中,可見「遊廓」所在。

何謂「遊廓」?其實就是日治時期於各大都市普遍設立的合法風化區,嘉義市的遊廓位於當時西門町五丁目、六町目的位置,約位於今日中正路、光彩街靠近嘉義火車站一帶。根據相關文獻記載,當地舊時存有「六崁仔」的地名,即為描述當時六間酒樓的繁華景貌。在昭和11年(1936)出版的嘉義市「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中,可見此區有登載的酒樓如進春樓、鮮月樓、福嘉樓、朝鮮樓…等,設立密度相當高,當中「朝鮮樓」甚至據說是以韓國女性為主力,也反映了當時日本殖民地之間的互動情形。 閱讀全文〈嘉義、遊廓、美人鄉〉

本島人街:嘉義二通街道歷史初探

在嘉義市舊城區的範圍裡,真正橫貫東西的街道,其實並不多,中正路是其中一條。中正路,舊稱「二通」,是老嘉義人習慣的街道名稱。「二通」顧名思義,是日治時期僅次於「大通」(今中山路)的重要道路,而當時在這條街道上,主要多為本島人所開設的店面與消費族群,故又稱「本島人街」。據老一輩的嘉義人描述,早期二通的繁華程度並不亞於大通,沿街商業交易十分熱絡,人群往來摩肩擦踵,盛極一時,其發展痕跡今日猶存。

考證二通的街道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自清朝時期。根據文獻記載,今日嘉義火車站一帶,原為清代的牛墟(註1),且因位於城外郊區人煙稀少地帶,故稱「牛墟尾」,此段歷史筆者亦曾於二通鄰近火車站的重要廟宇「西安宮」,聽廟方人員講述當地廟宇的遷移與發展歷史中提及,可茲印證。

從「牛墟尾」的市集與嘉義城之間,至少在清代末期即已存在一條往來道路,並有居民定居形成聚落。從牛墟往城內方向走,沿途可經過清代舊地名包括:「店仔尾」、「石路仔」與「西門外街」等(註2),最後抵達西門進入城內,這條路徑我們可在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中清楚看見。此外,在1895年日軍繪製的《嘉義戰鬥圖》中,也可發現此條路徑成為日軍進攻嘉義城西門的路線,並標示出「店仔尾街」的地名與聚落範圍。 閱讀全文〈本島人街:嘉義二通街道歷史初探〉

嘉義公園

在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並沒有「公園」這個名詞,城市裡的園林空間仍以私人庭園為主。日治以後,引自西方的現代化都市規劃理念,由日本政府逐步在台灣落實,「公園」也才首次出現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嘉義公園是嘉義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園,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8月26日創建於嘉義市區東側丘陵地原嘉義農會的農場(註:嘉義公園正式開園日期為明治44年11月3日)。嘉義公園也是台灣在日治初期都市計畫中,第一批建設開闢之公園(註:台灣第一座公園為1897年台北圓山公園)。

最早在日本政府的規劃中,嘉義公園並非設置於今天所在地點,而是位在鄰近嘉義車站前「大通」(今中山路)北側的土地上。當時之所以於此地設置公園大型開放空間之目的,一方面為鄰近火車站的迎賓公園,另一方面1906年嘉義大地震災之後,公園的開放空間也反映了都市防災避難空間之需求。

資料來源:蔡俊堯,2004,《日治時期嘉義市區改正計畫與公共建設》,台科大碩士論文。

但在地震之後,因嘉義市推動市區改正進行土地徵收的需要,為安置原本居住於舊城區內之日本人,此公園預定地改提供給日本人使用。而公園則遷至市區另一頭的東側丘陵地來設置,整體定位也改為以觀光休憩為服務目的。

這個政策上的變化讓「大通」的發展,隨著兩端嘉義車站與嘉義公園的連結,帶動了整個軸線上的區域發展,嘉義市也因此擁有了一個有別於其他都市公園大多是平緩地形發展的形態,而是一個有小溪穿過與丘陵地勢起伏,自然景觀變化層次豐富的公園。 閱讀全文〈嘉義公園〉

舊嘉義市公所的過去與未來

位於嘉義市垂楊路與民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棟閒置多年的舊建築,它曾經是嘉義市政府,更早以前,它叫做嘉義市公所。許多市民對於這裡的記憶,除了行政機關的角色之外,還包括了路邊轉角的鹹酥雞、四神湯、意麵、香腸…等小吃攤,這些攤位現在都以「原舊市政府」之名在附近開店繼續營業;在更早之前,市公所前的廣場,更是每逢選舉的問政說明會、以及選後開票、公共集會活動舉辦的重要地點。這裡是一個庶民的生活場所,也是見證嘉義市歷史發展過程的公共空間,在這棟建築的背後,還有哪些故事呢?

嘉義市的縣轄市時期

嘉義市在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經歷過許多次的改變。在1945到1950年的省轄市期間,當時的嘉義市除了被劃分為新北、新南、新東、新西等四區之外,還包括今日水上、太保等兩區。1950年,水上與太保被劃出改隸屬為嘉義縣,而嘉義市也從省轄市被降為縣轄市。

但早在日治時期1930年即已升格的嘉義市,被降格為縣轄市令許多市民相當介意,且在資源分配上也相當不利,因此在地方上一直將爭取升格、恢復為省轄市,視為重要任務,在各種場合積極爭取。但嘉義市從1950年被降為縣轄市之後,經過了三十二年,1982年嘉義市才終於升格為省轄市,當時的升格被視為地方大事,甚至為此舉辦慶祝酒會!而舉辦的地點,就是在當時市公所前的廣場。 閱讀全文〈舊嘉義市公所的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