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並沒有「公園」這個名詞,城市裡的園林空間仍以私人庭園為主。日治以後,引自西方的現代化都市規劃理念,由日本政府逐步在台灣落實,「公園」也才首次出現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嘉義公園是嘉義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園,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8月26日創建於嘉義市區東側丘陵地原嘉義農會的農場(註:嘉義公園正式開園日期為明治44年11月3日)。嘉義公園也是台灣在日治初期都市計畫中,第一批建設開闢之公園(註:台灣第一座公園為1897年台北圓山公園)。
最早在日本政府的規劃中,嘉義公園並非設置於今天所在地點,而是位在鄰近嘉義車站前「大通」(今中山路)北側的土地上。當時之所以於此地設置公園大型開放空間之目的,一方面為鄰近火車站的迎賓公園,另一方面1906年嘉義大地震災之後,公園的開放空間也反映了都市防災避難空間之需求。
資料來源:蔡俊堯,2004,《日治時期嘉義市區改正計畫與公共建設》,台科大碩士論文。
但在地震之後,因嘉義市推動市區改正進行土地徵收的需要,為安置原本居住於舊城區內之日本人,此公園預定地改提供給日本人使用。而公園則遷至市區另一頭的東側丘陵地來設置,整體定位也改為以觀光休憩為服務目的。
這個政策上的變化讓「大通」的發展,隨著兩端嘉義車站與嘉義公園的連結,帶動了整個軸線上的區域發展,嘉義市也因此擁有了一個有別於其他都市公園大多是平緩地形發展的形態,而是一個有小溪穿過與丘陵地勢起伏,自然景觀變化層次豐富的公園。 閱讀全文〈嘉義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