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的行政區域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為本島最小(全台僅大於連江縣)。因此,嘉義市經常被提到的特質就是「小」!前幾任的市長,都喜歡說嘉義市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也因為「小」,有人覺得嘉義市不像是一個「城市」(City),反而更像是一個「鎮」(Town)。
從人口來看,嘉義市2015年的戶籍人口數約27萬,在本島僅高於台東縣(22萬),表面看似不多,但因為面積小,所以嘉義市的人口密度令人驚訝地高居全台第二,僅次於台北市(雖然不及台北市的一半)。
閱讀全文〈從二通到噴水:嘉義的走讀啟蒙〉走讀嘉義俱樂部
嘉義市的行政區域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為本島最小(全台僅大於連江縣)。因此,嘉義市經常被提到的特質就是「小」!前幾任的市長,都喜歡說嘉義市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也因為「小」,有人覺得嘉義市不像是一個「城市」(City),反而更像是一個「鎮」(Town)。
從人口來看,嘉義市2015年的戶籍人口數約27萬,在本島僅高於台東縣(22萬),表面看似不多,但因為面積小,所以嘉義市的人口密度令人驚訝地高居全台第二,僅次於台北市(雖然不及台北市的一半)。
閱讀全文〈從二通到噴水:嘉義的走讀啟蒙〉這次從民生北路出發,所行經的二通路線,大約是日治時期的西門町三丁目,一直到與興中街交會的路口,也是元町六丁目的範圍。這一段二通,跟之前從火車站走過來的感覺,在商業活動活絡的強度,有相當明顯的差異,街屋利用的模式,也更為多元。
走過民生北路的街角,以前熟悉的第一銀行騎樓仙草冰已停業多時,但偶爾還是會看到老老闆在這裡走動。左側的三間街屋,也是這一段路上唯一的連棟木造建築,立面是走幾何簡潔風格的洗石子,拱形門窗的設計在二通並不多見。中間是一間以二通為名的「二通食堂」,是一間走懷舊風的餐廳。隔壁的「25×40」維持了大部分舊屋的原有風貌,也是嘉義市新興的藝文據點,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活動。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二通(下):民生北路至興中街〉雖然在嘉義市生活這麼多年,但曾經騎車經過無數次的二通,卻很少有機會好好地、慢慢地走它一遍,藉著這次六角聚落空間書寫的計畫,終於有機會對這條嘉義人心中真正的「老街」,用自己的雙腳與空間觀察的心與眼,進行「二通再發現」的小旅行。
跟幾位朋友相約從嘉義市仁愛路的二通入口出發,第一眼讓人注意到的,是街道兩側密集開設的飯店與旅館,這顯示出二通緊鄰嘉義車站的區位,對街道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影響。自嘉義車站1902年設置以來,二通正是扮演了從車站到舊城之間,相當重要的商業動線角色。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二通(上):仁愛路至民生北路段〉在嘉義市舊城區的範圍裡,真正橫貫東西的街道,其實並不多,中正路是其中一條。中正路,舊稱「二通」,是老嘉義人習慣的街道名稱。「二通」顧名思義,是日治時期僅次於「大通」(今中山路)的重要道路,而當時在這條街道上,主要多為本島人所開設的店面與消費族群,故又稱「本島人街」。據老一輩的嘉義人描述,早期二通的繁華程度並不亞於大通,沿街商業交易十分熱絡,人群往來摩肩擦踵,盛極一時,其發展痕跡今日猶存。
閱讀全文〈本島人街:嘉義二通街道歷史初探〉在嘉義市日本時代的老照片中,有關於「夜景」這個主題的非常稀少,當中有一張是昭和年間拍攝的嘉義市榮町通夜景,即今日嘉義市的中山路(圖1)。
這張推估約在1930年左右所拍攝的照片,呈現出當時榮町作為嘉義市最繁華的商業區,及其主要商業街道的夜景盛況。但這張照片的重要意義,除了少見的嘉義市夜景之外,它還讓我想起那在嘉義市街頭偶然會遇見的,也是這張照片當中的主角:「街燈」。
閱讀全文〈嘉義的老街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