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的街道走讀:從歷史空間到生活風景

「街道並不是一條扁平的線,而是一個流動的多孔性空間。在街道上我們穿越各種空間的介面,街道的邊緣不再被認知為建築的立面,而是各種空間與空間、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不論是小巷內的角頭廟或老街屋、新店面,街道空間隨著時間不斷變形且相互滲透。那街道的觸感、氣味與聲音,也銘記在我們的身體感官。」

街與境:諸羅城的紋理

嘉義市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街道,可追溯西元1704年建城之初,在諸羅城內連接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所形成的兩條街道。在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圖中,可見連接城門的這兩條街道旁,有連續緊密的街屋排列,街道交會處可見「十字街」地名,約位於今日公明路與吳鳳北路交叉路口。 閱讀全文〈嘉義的街道走讀:從歷史空間到生活風景〉

「壯遊嘉義:走一條街」街道觀察工作坊 活動筆記

這次的活動,真的就是去「走一條街」,然後老老實實地把它走完。

在嘉義市走路並不特別,特別的是如何透過走一條街道的方式來認識嘉義市。事實上,即便是在地人,都不見得會有如此以步行穿越城市的街道移動經驗。

「街道上有什麼?」作為這次工作坊的觀察提問,我們發現的是自己與這條街道的「關係」。藉由生活地圖的操作,對照在走入街道之前與走完這條街道之後,兩次記憶與空間經驗的描繪,參與者在述說自己在這條街道觀察心得的同時,也正在經驗一種街道關係的轉變。

街道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流動的多孔性空間。在街道上我們穿越各種空間的介面,街道的邊緣不再被認知為建築的立面,而是各種空間與空間、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不論是小巷內的角頭廟或老街屋、新店面,街道空間隨著時間不斷變形且相互滲透。

開始去理解「街道想對我們說什麼」是我聽到最棒的回饋。走過這一條街,我們穿越了城市的歷史,穿越了時代的興衰,穿越了常民的生活百貌。

很感謝有伙伴冠彰、小吳與學員們一起同行,共同完成這次「壯遊嘉義」的走路壯舉!走讀嘉義,我們繼續。

圖:二通走路第一站「車頭口-牛墟尾-西安宮」(攝影:小吳)
圖:二通富山旅社舊建築(攝影:小吳)
圖:建國二村的走路終點
圖:學員薏潔分享二通觀察心得
圖:學員姵君地圖繪製心得分享

二通行街(二):民生北路至興中街

這次從民生北路出發,所行經的二通路線,大約是日治時期的西門町三丁目,一直到二通與興中街交會的路口,也就是元町六丁目的範圍。這一段二通,跟之前從仁愛路到民生北路之間的路段相比較,在商業活動活絡的強度上,有相當明顯的差異,而街屋利用的模式,也更為多元。

圖:具現代簡潔風格立面的洗石子立面街屋。

走過民生北路的街角,以前熟悉的第一銀行騎樓仙草冰已停業多時,但偶爾還是會看到老老闆在這裡走動。左側的三間街屋,也是這一段路上唯一的連棟木造建築,立面是走幾何簡潔風格的洗石子,二樓拱形門窗的設計在二通並不多見。中間是一間以二通為名的「二通食堂」,這是一間走懷舊風的餐廳。隔壁的「25×40藝文空間」維持了舊屋絕大部分的原有風貌,也是嘉義市新興的藝文據點,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活動。 閱讀全文〈二通行街(二):民生北路至興中街〉

二通行街(一):仁愛路至民生北路段

雖然在嘉義市生活這麼多年,但曾經騎車經過無數次的二通,卻很少有機會好好地、慢慢地走它一遍,藉著這次六角聚落空間書寫的計畫,終於有機會對這條嘉義人心中真正的「老街」,用自己的雙腳與空間觀察的心與眼,進行「二通再發現」的小旅行。

跟幾位朋友相約從嘉義市仁愛路的二通入口出發,第一眼讓人注意到的,是街道兩側密集開設的飯店與旅館,這顯示出二通緊鄰嘉義車站的區位,對街道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影響。自嘉義車站1902年設置以來,二通正是扮演了從車站到舊城之間,相當重要的商業動線角色。 閱讀全文〈二通行街(一):仁愛路至民生北路段〉

嘉義、遊廓、美人鄉

嘉義市在日治時期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產業莫過於林業,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將來自阿里山所運下的原木,加以裁切、販售的製材產業。當時製材產業之興盛,不僅出現以檜木來命名的「檜町」,擁有產能龐大號稱「東洋第一」的製材工場,在今日林森西路一帶,更出現許多販售木材的商店,在那個仍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年代,嘉義市的經濟發展與商業繁榮可說盛極一時。

此外,自1920年代開始,阿里山逐漸成為受矚目的新興觀光旅遊地點,作為阿里山唯一登山口都市的嘉義市,更藉此時機點,積極將嘉義市發展為以觀光、消費為主軸的都市。在這朝向觀光都市發展的過程中,「遊廓」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光發展重點,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欲將嘉義市形塑成為「全島第一的美人鄉」。

圖:昭和14年(1939)的「嘉義市町名圖」中,可見「遊廓」所在。

何謂「遊廓」?其實就是日治時期於各大都市普遍設立的合法風化區,嘉義市的遊廓位於當時西門町五丁目、六町目的位置,約位於今日中正路、光彩街靠近嘉義火車站一帶。根據相關文獻記載,當地舊時存有「六崁仔」的地名,即為描述當時六間酒樓的繁華景貌。在昭和11年(1936)出版的嘉義市「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中,可見此區有登載的酒樓如進春樓、鮮月樓、福嘉樓、朝鮮樓…等,設立密度相當高,當中「朝鮮樓」甚至據說是以韓國女性為主力,也反映了當時日本殖民地之間的互動情形。 閱讀全文〈嘉義、遊廓、美人鄉〉

本島人街:嘉義二通街道歷史初探

在嘉義市舊城區的範圍裡,真正橫貫東西的街道,其實並不多,中正路是其中一條。中正路,舊稱「二通」,是老嘉義人習慣的街道名稱。「二通」顧名思義,是日治時期僅次於「大通」(今中山路)的重要道路,而當時在這條街道上,主要多為本島人所開設的店面與消費族群,故又稱「本島人街」。據老一輩的嘉義人描述,早期二通的繁華程度並不亞於大通,沿街商業交易十分熱絡,人群往來摩肩擦踵,盛極一時,其發展痕跡今日猶存。

考證二通的街道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自清朝時期。根據文獻記載,今日嘉義火車站一帶,原為清代的牛墟(註1),且因位於城外郊區人煙稀少地帶,故稱「牛墟尾」,此段歷史筆者亦曾於二通鄰近火車站的重要廟宇「西安宮」,聽廟方人員講述當地廟宇的遷移與發展歷史中提及,可茲印證。

從「牛墟尾」的市集與嘉義城之間,至少在清代末期即已存在一條往來道路,並有居民定居形成聚落。從牛墟往城內方向走,沿途可經過清代舊地名包括:「店仔尾」、「石路仔」與「西門外街」等(註2),最後抵達西門進入城內,這條路徑我們可在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中清楚看見。此外,在1895年日軍繪製的《嘉義戰鬥圖》中,也可發現此條路徑成為日軍進攻嘉義城西門的路線,並標示出「店仔尾街」的地名與聚落範圍。 閱讀全文〈本島人街:嘉義二通街道歷史初探〉

從二通到噴水:嘉義行街啟示錄

嘉義市的行政區域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為本島最小(全台僅大於連江縣)。因此,嘉義市經常被提到的特質就是「小」!前幾任的市長,都喜歡說嘉義市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也因為「小」,有人覺得嘉義市不像是一個「城市」(City),反而更像是一個「鎮」(Town)。

從人口來看,嘉義市2015年的戶籍人口數約27萬,在本島僅高於台東縣(22萬),表面看似不多,但因為面積小,所以嘉義市的人口密度令人驚訝地高居全台第二,僅次於台北市(雖然不及台北市的一半)。

若再問台灣歷史上最早建城的城市是哪一個?居然也是嘉義市!其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年),甚至比台南府城(1725年建城)還早,嘉義市的建城歷史早已超過三百年。所以,一個面積相當小、居住空間相當密集、發展歷史卻不短的小城,會讓嘉義市呈現出什麼樣的特質? 閱讀全文〈從二通到噴水:嘉義行街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