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前陣子去參觀嘉義市立美術館「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展覽,在展場中有一張特殊的地圖吸引了我的注意。這一張地圖以二戰期間美軍製作的嘉義市地圖為底圖,並在圖面上標示了日治時期嘉義市幾處重要的藝文據點與相關人物居住地,也是展覽中探討的重要主題:「畫都嘉義」之人際網絡。

進一步檢視這張地圖所呈現的人際網絡空間分佈,大致位於今日嘉義市由林森西路以南、縱貫鐵路以東、垂楊路以北、維新路以西等道路所圍塑的區域,也就是嘉義人慣稱之為「市內」(tshī-lāi)的範圍。「市內」這個同時具有實質與抽象意義的空間,較具體的成形可追溯1920年行政區劃所劃設的「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其範圍主要包括了清代的嘉義城,以及與車站連結的新興街區。

1906年嘉義啟動市區改正與各項公共建設之後,迄至1930年嘉義街升格市制的二十餘年間,也是清代的嘉義城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首次在空間與社會發展各面向發生劇烈改變的特殊階段。這段大規模拆除與改造的經歷,對當代嘉義人民的生活與未來想像帶來的影響值得探究。此外,跟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發展同步進行的,還包括臺灣社會在日本殖民時期第一波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文化啟蒙運動—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創辦後的許多行動,嘉義可見由在地青年醫師主導的組織動員,所呈現出地方在社會運動的網絡關係中,發現有許多重疊的人物身影,亦可提供作為前述畫都嘉義人際網絡之參照。

閱讀全文〈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