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社口媽」/ 慈龍寺的「番」與「社」為何?

【關於寺廟巡禮】

這一系列嘉義市的「寺廟巡禮」實則透過單間寺廟作為發想,透過書寫思索認識寺廟的方法。意圖透過每間廟在歷史、文化上的獨特性一一的習得方法,將之一一的組構成為認識諸羅的立體拼圖,我不是一個地方中心論的人,我無意透過這樣的方式強調嘉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獨特性,反倒是如何以嘉義為方法作為思考我們所面對的他者,台灣、亞洲。以寺廟巡禮作為文化的思考與實踐正是本系列書寫的動力源。


一直想找尋存封於寺廟中、神像後的幾幅由林玉山繪製的水墨作品。某次閒談間友人提到那幾幅圖就在「番社口媽廟」。「番社口」這一略為陌生的詞彙引起我的好奇該如何理解「番社之口」。

翻查《嘉義市志,卷二,人文地理志》中所做的解釋,「清代時平埔族諸羅山社位於今西區的北杏里和社內里一帶,本里所在恰緊鄰番社而在它的外面,番社外圍這一帶遂被稱為『番社口』,意即『番社的外口』(台語)」。

「外口」一詞以台語唸出「guā-kháu」,為外頭、外面之意,番社口應為番社外面的村落之意。相對於番社的他者,番社口為一漢人移墾的村落。

而自身對於「番社」一詞模糊的以「福社宮」(今中正公園)為範圍作為認識,《台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提及「諸羅山社」範圍為今文化路、北榮街和縱貫鐵路所包圍的街塊。

閱讀全文〈「番社口媽」/ 慈龍寺的「番」與「社」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