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絲路到思路:嘉義市現代化發展的文化路徑

西元1906年嘉義梅山大地震之後,嘉義市即刻啟動了龐大的「市區改正」計畫,那是一個是把嘉義市從清代舊城帶往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關鍵過程,今日嘉義市的城市空間性格,多少也奠基在那百年前所擘畫的城市藍圖。舊城的紋理隱沒在棋盤式街道中,但也有機地自我調整、適應城市不同的空間邏輯,城市的發展史,永恆地存在新舊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近年嘉義市由公部門帶頭推動的「文化新絲路」,沿著兩條鐵路(縱貫線與阿里山林鐵),在舊市區的外圍,包括美術館、文創園區、嘉義車站、車庫園區、製材所、北門驛、舊監獄、嘉義公園等地點,串連出一條對嘉義市而言具有獨特歷史意義的文化路徑,檢視這條路徑上被盤點、標記的建築與場域,恰是嘉義市百年來走過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

時至今日,許多早期的「現代化」建設已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或融入城市空間成為隱藏的脈絡,更積極地則是重新與現代生活發生「新的關係」。這些「關係」正在重新定義與建構,藉由針對這條路徑上「現代化」空間發展歷程的探索,我們回頭來看看在嘉義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曾留下哪些足跡。

閱讀全文〈從絲路到思路:嘉義市現代化發展的文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