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嘉義,非旅遊書》

該如何來介紹這本《嘉義,非旅遊書》呢?

讀者們看了這書名,感覺好像跟旅遊有點關係,但卻又標榜著「非」旅遊書的概念,這似乎也暗示了書寫策略中,一種反主體性的意圖。


這是一本以嘉義市的城市空間為對象,由嘉義在地的作者群,自行調查、研究、編寫、出版的一本奇書。

它該是一本不容易被歸類的書。書名雖標記了「非」旅遊書的概念,但我覺得它更是一本具有地方觀點的城市觀察指南閱讀全文〈好書推薦:《嘉義,非旅遊書》〉

路上建築觀察:磁磚的聯想

嘉義市新榮路某街屋立面磁磚。
圖:嘉義市新榮路某街屋立面磁磚。

那天行經嘉義市的新榮路,瞥見某街屋建築陽台立面上的磁磚,似乎長得跟一般的磁磚不太一樣。

有別於一般花紋圖案樣式統一的磁磚,這陽台立面貼的「三吋六」面磚,硬是要跟別人不太一樣。磁磚上自由奔放的線條與色彩,有潑墨似的灑脫,但細究這感覺,似乎更接近美國戰後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所獨創的「滴畫」風格(Jackson Pollock,1912-1956)。

波洛克的作品,是將畫布平放於地面,然後再以身體控制顏料滴落速度、位置而在畫布上進行創作,稱之「行動繪畫」,畫面構成具有強烈的動態感。

嘉義的這些磁磚,當然不是波洛克的作品,但台灣在戰後的1950、60年代,隨著美援一起進入台灣社會的,也包括了當時蔚為風潮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風格。是否與其他美國文化一樣,波洛克的作品也影響了當時台灣磁磚製造業的某些設計構想呢?或者,它只是台灣磁磚製造史上的神來幾筆呢?這一切的謎團,都還有待建築史的回答了。

 

「壯遊嘉義:走一條街」街道觀察工作坊 活動筆記

這次的活動,真的就是去「走一條街」,然後老老實實地把它走完。

在嘉義市走路並不特別,特別的是如何透過走一條街道的方式來認識嘉義市。事實上,即便是在地人,都不見得會有如此以步行穿越城市的街道移動經驗。

「街道上有什麼?」作為這次工作坊的觀察提問,我們發現的是自己與這條街道的「關係」。藉由生活地圖的操作,對照在走入街道之前與走完這條街道之後,兩次記憶與空間經驗的描繪,參與者在述說自己在這條街道觀察心得的同時,也正在經驗一種街道關係的轉變。

街道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流動的多孔性空間。在街道上我們穿越各種空間的介面,街道的邊緣不再被認知為建築的立面,而是各種空間與空間、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不論是小巷內的角頭廟或老街屋、新店面,街道空間隨著時間不斷變形且相互滲透。

開始去理解「街道想對我們說什麼」是我聽到最棒的回饋。走過這一條街,我們穿越了城市的歷史,穿越了時代的興衰,穿越了常民的生活百貌。

很感謝有伙伴冠彰、小吳與學員們一起同行,共同完成這次「壯遊嘉義」的走路壯舉!走讀嘉義,我們繼續。

圖:二通走路第一站「車頭口-牛墟尾-西安宮」(攝影:小吳)
圖:二通富山旅社舊建築(攝影:小吳)
圖:建國二村的走路終點
圖:學員薏潔分享二通觀察心得
圖:學員姵君地圖繪製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