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嘉義公園

2018年五月,為了呼應「珍的散步節」(Jane Jacobs Walk)—一個向著名的都市研究與行動者珍雅各女士(Jane Jacobs,1916-2006)致敬的活動—我在嘉義自主舉辦了一個城市空間走讀活動,號召一群有興趣的朋友,共同走訪這個在嘉義市頗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間—「嘉義公園」。

公園的誕生

嘉義公園始自日治初期的市區改正,原本車站前方的公園預定地,因1906年嘉義梅山大地震之後配合重建變更用途,而將公園改設置於嘉義市區東側的山仔頂庄,初期面積廣達一萬六千餘坪,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11月3日正式開園。這一大片的綠地,日後與鄰近的嘉義林試所實驗林(今嘉義樹木園)共同形成嘉義市區面積最大、也最受市民喜愛的公共綠地。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公園〉

嘉義老地圖分享會:民國五十年(1961)《嘉義市區詳圖》

活動日期:2017年5月18日

本次難得的嘉義老地圖分享會活動,透過一張於民國五十年(1961)由法音雜誌社所印製的嘉義市區地圖,來認識這張地圖中所呈現獨特的嘉義市,見證一個時代的生活氛圍與樣貌。

主講:

1.方瑩如(嘉義人,地圖提供者)
2.陳世岸(嘉義人,嘉義地方研究者)

圖:民國50年(1961)嘉義市區詳圖(局部)

民國50年(1961)嘉義市區詳圖

走讀嘉義神社:歷史路徑與空間導覽

神道在日本發展歷史相當悠久,但日本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才大力推行「神道國教化」政策,將「神道」定為國教,而台灣作為日本在海外的第一個殖民地,國家神道與神社的創建,跟日本國家政策的發展密不可分。

神社建築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殖民初期外來神道的移植,建築上的表現也多謹守日本國家規範,藉此彰顯殖民政權的統治決心,如明治34年(1901)啟用的台灣神社;中期為產業經濟與日本母國結合的高度發展時期,許多殖產事業也建造自己的神社,建築構造上也開始思考因應台灣本土環境的改良,這時期的神社多座落於日本人的移民村、產業設施、蕃地及城市,如嘉義神社即為此時期所創建;日治末期主要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因應戰爭精神總動員之需要,日本於台灣大力推動皇民化政策,神社建築樣式亦增加許多規範,如第二代嘉義神社(1944)採「流造」建築樣式,鳥居採「明神鳥居」均出自於此特殊時期之規範。

日治時期神社的分級主要來自明治4年(1871)頒布的社格制度,這也是台灣各地神社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如下簡表說明:

社格 祭典儀式幣帛料
官社 官幣社(分大、中、小三等) 皇室奉獻
國幣社(分大、中、小三等) 國庫支付
諸社 府社、縣社、鄉社、村社、無格社 各地方政府支付
別格官幣社

日治時期,台灣共興建了兩百多座神社,當中最具規模的就是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另一座官幣中社則為台南神社,現均已不存。三座國幣小社,分別是1942年昇格的台中神社與新竹神社,而嘉義神社則是在1944年才正式昇格為國幣小社,也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神社空間。

圖:第二代嘉義神社昭和年間配置圖

本次導覽活動走訪嘉義神社原有之歷史路徑(全程約60 0公尺),起點為嘉義公園入口處(約為原嘉義神社大鳥居 前方),沿途針對嘉義神社歷史與空間發展演變過程進行導覽 解說,並進行空間比對與歷史痕跡探尋。

圖:嘉義神社參道

非常感謝來參與的每一位朋友,參與者中有七成是住嘉義的朋友,但也有三成是外地的朋友,嘉義市在地的歷史文化,自有其獨特魅力。嘉義神社的發展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當中的演變過程,非常值得細細地去理解。如同現場有朋友提到:「這條路走過好幾次,但這樣子走卻是第一次!」

走讀嘉義,我們下次路上再會。

圖:走讀嘉義神社活動合照

「壯遊嘉義:走一條街」街道觀察工作坊 活動筆記

這次的活動,真的就是去「走一條街」,然後老老實實地把它走完。

在嘉義市走路並不特別,特別的是如何透過走一條街道的方式來認識嘉義市。事實上,即便是在地人,都不見得會有如此以步行穿越城市的街道移動經驗。

「街道上有什麼?」作為這次工作坊的觀察提問,我們發現的是自己與這條街道的「關係」。藉由生活地圖的操作,對照在走入街道之前與走完這條街道之後,兩次記憶與空間經驗的描繪,參與者在述說自己在這條街道觀察心得的同時,也正在經驗一種街道關係的轉變。

街道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流動的多孔性空間。在街道上我們穿越各種空間的介面,街道的邊緣不再被認知為建築的立面,而是各種空間與空間、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不論是小巷內的角頭廟或老街屋、新店面,街道空間隨著時間不斷變形且相互滲透。

開始去理解「街道想對我們說什麼」是我聽到最棒的回饋。走過這一條街,我們穿越了城市的歷史,穿越了時代的興衰,穿越了常民的生活百貌。

很感謝有伙伴冠彰、小吳與學員們一起同行,共同完成這次「壯遊嘉義」的走路壯舉!走讀嘉義,我們繼續。

圖:二通走路第一站「車頭口-牛墟尾-西安宮」(攝影:小吳)

圖:二通富山旅社舊建築(攝影:小吳)

圖:建國二村的走路終點

圖:學員薏潔分享二通觀察心得

圖:學員姵君地圖繪製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