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上的相館映像──探訪兄弟攝影(已歇業)

1965年嘉義棒球場後方的計分板,上面有兄弟攝影的廣告,據說球如果打到四塊招牌的任何一塊相館會贈送禮物。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四輯》。

位於嘉義市中山路上的「兄弟攝影」由陳啟嵩與陳啟星兄弟於1952年12月24日聖誕夜開業,透過開幕當日陳啟嵩拍攝的照片可看見開幕頭10日均打六折優待的海報。翻查兄弟攝影的相關紀錄時,我們則可在《嘉義寫真》第四輯找到一張1965年的照片,內容是兄弟攝影的招牌立於第一屆體育盃國校兒童棒球賽時的記分板上。帶著這張照片前去詢問現在兄弟攝影經營者李新發先生,他提到當時老老闆陳啟星兄弟喜歡棒球,因此在棒球場後方陳設廣告招牌。李老闆特別提到,在他模糊的印象中,陳啟星先生曾說如果有打擊者將棒球打到兄弟攝影的任何一塊招牌就會送一台相機。那時,相機是昂貴的禮物,他們藉此支持棒球活動也同時進行宣傳。

相館的學徒生活

現在的兄弟攝影是由李新發、游宜庭夫妻所經營。詢問李老闆當年何以會來相館擔任學徒,他說「小時候很喜歡玩水」,而鄰居哥哥在兄弟攝影工作,他跟李新發說:「你那麼喜歡玩水,相館也是用水在洗照片,每天都在碰水。」因此建議李新發前去相館擔任學徒。1969年李新發國小畢業後一年就到兄弟攝影工作到現在,現兄弟攝影的老闆娘游宜庭則是在國中畢業後於1976年來相館工作至今。

李新發提到擔任學徒時三餐跟居住都在相館,初期就是跟著師傅熟悉店裡的運作,李老闆笑著說熟悉相館的運作後就是開始玩水(洗照片):相紙感光後依不同階段泡入不同藥劑,攪拌讓重疊的相紙分開均勻地塗佈藥水到最後「漂水」,即用手去攪拌水中的照片讓上頭的藥劑清洗乾淨。另外也學習「切底片」。當時相機的底片是用空軍偵察機空照的「航空底片」,寬12吋一大捲,他們在購買後會利用晚上依相機所需大小在暗房進行裁切(如:5×7、6×8),因此每日所需的底片在前一晚就需裁好備用。

老闆娘游宜庭則表示,早年顧客上門時要在紙袋上留下姓名、電話,但每日來拍照的人眾多,底片沖洗後為了確實分配到紙袋內,她會在袋上繪製顧客的特徵,例如男、女、眼睛、衣服的花色、領口的造型等,用這些圖案去對照洗出來的底片,每日早上開店前先把洗好的大張底片依頭像大小的尺寸裁切,切完後一張張配對紙袋上面的圖像放入,之後再整疊送至另位師傅那進行底片修圖。

游宜庭老闆娘早期會在相紙袋上繪製顧客的肖像方便沖洗後的底片置入。圖片來源:游宜庭繪製。

修底片需要準備一隻鉛筆,將筆心露出磨尖,把黑、白反差過大的部分輕輕畫上鉛筆痕進行淡化處理。修圖的重點分別為法令紋、嘴角太深的陰影、臉與額頭上的一些疤痕。有時客戶的眉毛太稀疏也會用刀子,在底片上刮出眉尾加深顏色。由於底片很小張,因此在修圖時需用放大鏡對著置放於燈箱上的底片細修,過程費時傷神。修完底片後才會送入暗房沖洗照片,沖完的照片還會再經過「修照片」,備好幾支細筆尖的毛筆及一塊調色用的墨黑色顏料,洗好的照片要先判斷是否修圖、區域為何,然後思考要如何把相片上的雜訊或小點霧化跟旁邊的膚色融在一起。

兄弟攝影早年給顧客放底片及相片的紙袋。圖片來源:兄弟攝影。

嘉義人記憶中的老相館

兄弟照相館1952年開幕紀念照,由創辦人陳啟嵩拍攝。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三輯》。

從底片到數位的「修修臉」

現在的軟體可以自動修片,效果像開美肌一樣有一層薄膜,但銳利度降低、不夠自然,游老闆娘還是習慣把滑鼠視為數位毛筆。一筆筆慢慢修調並分層疊色。進入數位時代後,顧客對於自己的面容有更多的修圖想像,例如剛開始修圖時老闆娘只會把皺紋自然淡化,但顧客都希望皺紋、臉上的青春痘或小黑痣可以全數修除,皮膚會變淡,法令紋、嘴角修掉、五官歪掉的部分一併修正、甚至眼睛放大、臉頰稍微瘦一點,所有歲月的印記盡可能移除,只保留個人特徵。

李新發老闆也提到,早年的大頭照的拍攝背景會擺放有顏色的背景,但進入數位時代之後,很多肖像後頭都是純白色,這也影響當代對於肖像「打光」的審美觀。他提到早年日本富士(Fujifilm)的講師來台灣教授如何打光,因此那時相館多打「半面光」,光從臉的側邊打來,五官比較立體,鼻樑也會高挺。但進入數位化後當半臉光配上全白的背景,很多客人往往會反應為何臉黑了一半,因此打光才逐漸從「半面光」改為「正面光」,他們再幫客人數位修圖以加強鼻樑的立體感。

李新發老闆在攝影棚講解打光的演變。
圖片來源:陳冠彰拍攝。

紀念的映像

兄弟攝影的室內照有幾種類型,早年的「全家福」是過年期間或生日時全家一起上相館拍照。進入數位攝影後拍全家福的人逐漸減少,有時是長輩身體不太好來拍一張當紀念。另一類型是一九五〇年代開始的「寶寶照」,小孩出生四個月、六個月跟「度晬」(tōo-tsè,滿一年)父母會把小孩抱來拍一、兩張寶寶照當出生紀念,老闆娘特別提到小男嬰沒有穿褲子的寶寶照是當時的流行。再來是「結婚照」,跟現在的婚紗照不同的是結婚照是結婚當天新人前往相館拍攝,迎娶新娘回家後就會帶來拍照。但好日子往往有很多組新人在店門口等,一開始新娘怕雙喜對衝不敢進相館,就會在禮車上等,因此相館外有時會排滿新娘禮車。但有時候拍攝時間不足,也顧不及沖煞新娘就急忙進店整理妝容等候拍照。那時結婚照很常拍的是三組:半身、全身跟兩人合照。

兄弟攝影現任經營者李新發、游宜庭夫婦在兄弟相館拍攝的結婚照。
圖片來源:李新發、游宜庭提供。
兄弟攝影的攝影棚一景。
圖片來源:陳冠彰拍攝。

過往的相館與相館的未來

李新發夫婦在兄弟攝影當學徒時還有兩、三位師傅,後來他們出去開店後就只剩李老闆一人。一直到1999年上一代的老闆陳啟星、老闆娘陳張月霞決定退休,李新發、游宜庭夫妻才於1999年5月1日勞動節當天傳承兄弟攝影這塊招牌。李老闆提到可能是在相館工作很久、有些熟悉客人信任,再加上過去的口碑,因此才能在數位攝影時代一直維持到現在。但是對傳統相館最大的衝擊是手機。手機之後就真的很少人洗照片了,大家都用社群軟體就可以交換照片存在手機或電腦,以前年紀大一點的長輩還會想洗照片,現在連這些長輩也加入Line的使用行列,根本沒有人會洗照片,未來相館的經營會更加辛苦。

李新發老闆在攝影棚坐在顧客被拍攝的位置,前方為老闆的攝影機。
圖片來源:陳冠彰拍攝。

訪談最後跟李老闆聊到他記憶中的老相館,他回憶從嘉義火車站接中山路第一間是綠星攝影,位在中山路的警察局對面;再來是靠近彰化銀行的孔雀相館;嘉義戲院彎過去則有文化相館,純粹拍照沒有賣器材;戲院對面二樓有白宮相館;過了中央噴水位於中山路右側一開始專賣器材的雅典相館,在後來有快速機器之後就開始經營沖洗;「松山相館」有拍照及洗照影光相館是器材中盤,沒有拍照、專賣器材;再來才是兄弟攝影;日治時期開設的新高寫真就在兄弟攝影對面。隨著時代的改變,有許多店家在數位相機的潮流中卸下招牌,成為嘉義人記憶中的相館。

兄弟攝影經營者李新發、游宜庭夫婦與嘉義美術館月訊《畫外 ‧ OUT FRAME》NO.012合影
圖片來源:陳冠彰拍攝。(2021.01.23)

後記-「熄燈公告」

嘉義美術館月訊《畫外 ‧ OUT FRAME》出刊半年後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逐漸上升,而我也接到李新發老闆的line訊息說明兄弟攝影的「熄燈公告」。

(原文發表於《畫外 ‧ OUT FRAME》月訊NO.012,2020年12月,嘉義市立美術館出版)

作者: 陳冠彰

藝術家、獨立教育、文化研究。平日在嘉義、台南進行區域地理的研究,致力於地方故事的收集與改寫。聚焦於西拉雅文化,特別是關於宗教信仰觀中「薩滿世界」書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