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嘉義市區的正中心,「中央噴水池」(註1)對於嘉義人來說,有著多重的特殊意義。除了是市區重要的交通節點之外,中央噴水池在歷史上也曾經是清代嘉義城牆的一部分,有著「桃仔尾」(註2)的舊地名;在日治時期城牆拆除之後,此地銜接了從嘉義火車站通往舊城的重要通路(即今日的中山路),逐漸地成為嘉義市的市中心地標;在二二八事件中,此地也是最早的訊息傳播地點;如今每逢選舉投票前最後一夜,此地更是候選人造勢遊行的必經之地。
嘉義市的中央噴水,不僅是一個交通節點、一個地標,更是一個對嘉義人來說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所在。但這樣一個重要的空間,你若問嘉義人:「中央噴水池是哪時候蓋的?」答案卻往往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許世賢市長所興建,也有人說是日本時代就有,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KANO》裡頭,描述許多嘉義場景,似乎又是跟1931年當時的嘉農棒球隊同時期興建?究竟,中央噴水池是在那一年蓋起來的呢?
噴水池的誕生:大地震與市區改正
西元1906年3月17日凌晨,嘉義發生芮氏地震規模7.1的強烈地震,震央約位於今日嘉義縣梅山鄉。受強大地震力波及,嘉義市區災情慘重,市街建築損壞倒塌多處,日本政府藉此重建機會,於震災後一個半月立即實施嘉義的「市區改正」(註3)計畫,自此奠定了嘉義市街區發展規模的雛型。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的市區改正計畫中,於連接火車站的一條主要道路與清代舊城壁交接處劃設了一個圓形廣場,此即「中央噴水池」第一次出現在嘉義市的地圖上。
因市區改正而誕生的「中央噴水池」,搜尋文獻尚未發現有明確之創建或啟用紀錄,但1906的市區改正計畫是在1911年完成,可說1911年至少應有此中央圓形廣場的完成。但廣場完成了,中央的「噴水池」是否同時完成?而最重要的是:要供給這個噴水池的水源,要從何而來呢?這就必須再去追溯嘉義市的自來水發展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1914年嘉義水道啟用,這是嘉義市第一次有「自來水」出現的年代,而根據目前找到最早的中央噴水池照片,是1915年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出版的《記念臺灣寫真帖 》一書中的照片,可見當時的圓形廣場與位於廣場中央的噴水池,已有噴水設施的完成啟用,因此我們或可推斷,在1914年嘉義水道啟用的同時,也就是嘉義市中央噴水池第一次出現在市民眼前的年代。這一個用採自來水的噴水池,其獨特的景觀對當時剛經歷市區改正鉅變的市民而言,各種新秩序的規範與殖民文化的洗禮,想必帶來不小的衝擊,而嘉義市逐漸啟動加溫的現代化過程,也透過這一個位於市區核心噴水池景觀的呈現,逐漸的深入人心。


噴水池的空間:從景觀公園到生活場景
從日治時期中央噴水池的老照片中,可見圓形的噴水池護岸是以卵石砌築而成,在中央位置的噴水設施則以疊石造景,水池週邊設有圍籬並種植不少樹木,當中還可見一棵疑似「瓊麻」的熱帶植物。這一個中央噴水池的大致樣貌,也就是電影《KANO》中所出現的中央噴水池場景,雖然影片為了劇情需要安排了噴水池施工情節,但事實上噴水池並非當時才建造或完成噴水設施。
在1915年出版的《衛生關係案內》一書中,稱當時的「中央噴水池」為「中央圓形公園」,且規劃噴水池、樹木造景等景觀設施,顯然是要在當時的市區中心創造一個休憩空間。從日治時期與中央噴水池相關的許多歷史圖像中,可見噴水池週邊除了許多來往人群之外,有的人會駐足觀賞水池,或兒童在池邊戲水,還有「輕便車」、「人力車」等以此地為營運據點。
而在中央噴水池的週邊,也圍繞著當時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如嘉義郵便局、嘉義衛生公館、嘉義旅館…等,都位於噴水池的圓環道路週邊,與中央噴水池共同建構出嘉義市繁榮的市街中心象徵。在嘉義市前輩畫家陳澄波的畫作中,中央噴水池也是他寫生的重要地點,最早於1927年的「夏日街景」一圖中,即有中央噴水池的出現,並分別在他1933年的「嘉義中央噴水池」與1934年的「嘉義街中心」畫作中,呈現當時已然成為嘉義市街中心的中央噴水池週邊的生活樣貌。
前述這些歷史的圖像紀錄,都可證明中央噴水池自啟用之後,隨著嘉義市街的發展,不但成為嘉義市的重要地標,也逐漸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嘉義市重要的生活場景。


噴水池的消失與再現:認同的政治
戰後,曾在1945年遭到盟軍空襲燒毀大半市區的嘉義市,街區景貌已有相當程度的改變,但位於市區核心的中央噴水池,依舊是嘉義市區的重要地標。1947年3月2日,在中央噴水池旁,幾位外地年輕人帶來台北動亂訊息,並演說號召市民反抗,嘉義市捲入二二八事件之中,事件結果影響深遠。
從戰後約1960年代的照片中,可看見中央噴水池的樣式與日治時期初建原貌已大不相同,但其確切之變更時間點為戰前或戰後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二代的中央噴水池仍維持最初圓形公園的規劃概念,但中央噴水池的噴水台基座與整體造型與第一代已明顯不同,整體風格接近巴洛克式的設計,而圓環道路與噴水池之間仍保留綠地,上面原有樹木與十字形的步道依舊維持不變。
但戰後在獨特的黨國政治氣氛下,台灣許多城市的重要道路紛紛改名為「中山路」、「中正路」之外,廣場與街頭也陸續出現「偉人」塑像坐鎮,位在嘉義市「中山路」上的中央噴水池,先是1956年於原噴水池中央位置鑄造當時總統蔣中正銅像,之後又改為由國父孫中山的塑像所取代。經比對照片「偉人」塑像與基座似乎是直接於原有噴水台上搭建並沿用至今,而噴水池當時則遭拆除填平,周圍綠地與樹木也遭移除,這是五十年來嘉義市第一次失去中央噴水池的景觀。
所幸嘉義市失去中央噴水池的時間並不久,1969年在嘉義市公所許世賢市長任內,積極推動「嘉義市四大工程」,其中包括拓寬中山路,將中山路圓環中央的國父塑像座臺升高,且計畫於塑像周圍興建具有夜間燈光景觀功能的「七彩噴泉」,這不僅恢復了中央噴水池的原有景觀,可說是中央噴水池的夜景加強版!


此一夜間景觀結合噴水池的創舉,在許世賢市長突破當時嘉義縣長與警察的阻撓,克服萬難興建完成啟用之後,這第三代的中央噴水池意象深植民心,並隨著噴水火雞肉飯、七彩木瓜牛奶…等地方知名小吃與商業符號的傳播,逐漸擴大成為今日許多嘉義市民對於中央噴水池的共同記憶。但可惜的是,自此中央噴水池的也從過去可親近的圓形公園綠地,變成與市民隔著欄杆相望的噴水池,互動性大為減少。
自多了七彩夜景的中央噴水池完工之後,許世賢的競選說明會也經常選擇在此處舉辦,日後隨著各路選舉人馬的加入,在投票日前夕繞經中央噴水池的選舉造勢活動逐漸形成候選人之間的默契,至今更已成為嘉義市每逢選舉必定會出現的「最後一夜」盛況。這猶如嘉年華會一般的「最後一夜」選舉造勢大遊行,已與中央噴水池的空間共構,成為嘉義市一個獨特的文化印記。

結語:每個嘉義人心裡的「中央噴水池」
回溯中央噴水池的空間脈絡,這個存在於嘉義市已超過一個世紀的噴水池景觀,與市民互動程度之深,其意義早已超越它本身原有的功能性。自從2007年9月噴水池中央的國父孫中山塑像在無外力作用下自行崩毀之後,似乎也再度解放了這個水池的空間性格。位於噴水池中央的角色,從管樂小雞 、燈會巨龍(2010)、到KANO的吳明捷塑像(2014),也引發大家對於噴水池的更多想像。
跳脫政治符碼的框架,中央噴水池不論在哪個時代、以哪一種面貌呈現,它早已是嘉義市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上的共同資產。每當我繞經這個圓環,總感覺到這個噴水池就像一個老朋友,似乎在跟每個經過的市民說:「嗨~我們又見面了!」

註1:「中央噴水池」有許多別稱,例如「中央噴水」、「中央噴水圓環」、「嘉義噴泉」、「中央七彩噴水池」、「桃仔尾」…等,其中以「中央噴水」簡稱最常被使用。
註2:嘉義城因城牆狀似桃子外型,故又名「桃城」,而「桃仔尾」指此地位於桃形城牆的末端。
註3:日治時期之「市區改正」計畫,即類似今日的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計畫。
※後記:2022年發現本文遭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委外案件抄襲,並使用、發表於「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經著作人兩度發現,已提出國家賠償案件,辦理中。
覺得可惜的是日據時代噴水池是可以接近的;而國黨據台後感覺為了顯示權威而一直以欄杆式隔離真的覺得可惜,噴水池是都會區民眾親水區,真希望現任市長可以改為半開放入口讓民眾可以坐在噴水池畔
日本時代到戰後初期,噴水都一直是個人們可以進入的小型開放空間,並非今日的「被觀看」而已。但當然時空背景差異,當時交通沒有今日密集繁忙,且只強調單向的視覺效果,少了可親近的互動,確實可惜。近年嘉義市的跨年活動,都會利用封街機會把噴水變成舞台區,或可思考短期的開放使用,利用局部空間改造(或許真的只須去除欄杆、處理內部管路),創造噴水專屬的城市地標空間體驗。
其實在我童年時•他是可以靠近的,我們喜歡站在水池邊看噴水•坐在鐵鍊上盪呀盪的玩耍•老人坐在水池邊聊天,後來改成七彩噴水池就只能遠望它欣賞它了,可惜。
謝謝前輩的分享,那樣的情境真的比遠觀有感覺多了。
哇在噴水池旁玩耍聊天,真的好有畫面哦!可惜現在就顯得冷清了點~但現在那邊車水馬龍,人車爭道,每次開車經過都頗緊張的,可能很難像以前一樣再開放了吧⋯⋯
所以一個城市的改變有好有壞,有些是一去不復反了
東門圓環目前也是有同樣的問題存在,在活動空間與交通節點的定位之間搖擺不定,只可惜車流量造成的圓環孤立,似乎指向交通節點的終點;若作為活動廣場空間之使用,除了進入圓環因車輛造成的不安感,圓環內部不斷的改變,圓環記憶在新一代嘉義人記憶上已出現斷層,若要活動似乎也只能往現況周邊分為來著手了
中央七彩噴水演變成選前之夜遊行是有故事的,當年黨外市長許世賢克服各種黨國打壓與做票都不屈服。當上市長後,國民黨縣長黃老達處處打壓市長的施政,中央噴水與中山路拓寬就是歷經縣政府一再打壓,市長堅決不妥協最後由省府調停後支持市長。還記得獲准興建這兩項工程時,當晚整條中山路一整夜放煙火,七彩噴水完成落成典禮當夜也是放一整夜的煙火,爾後七彩噴水就是代表對黨國不當打壓的一種反抗精神。
那個年代不能集會遊行,也不能演講,選舉時除了公辦政見發表會以外都沒有任何可以傳播理念的管道。當時選委會又規定候選人不得定點演講,競選期間候選人可以在選傳車上講拜託拜託投給幾號某某某。因此許世賢就開創一個方法克服,車子一直移動又可以一直演講傳播理念不會違反不得定點演講。許世賢就站在宣傳車上,車子在圓環一直繞圈圈,民眾在周邊駐足聽講。車子大約繞幾圈,選委會來干涉必需離開圓環,車子就慢慢移動繞往火車站方向到國華街又繞回圓環,民眾就跟著宣傳車走一直聽許世賢演講。就這樣演變成宣傳車帶著民眾遊行
真有意思!所以這樣一繞也持續數十年了!
記得以前選舉蠻常看到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現在的候選人大多都是宣傳車拜票,少見即席演講了。
我对嘉義的故鄉在1955及1970年時的”桃仔尾”噴水池还有很深的印象, 許多與家人晚上散步經过時的美好回憶重想眼前, 但願它会一直是嘉義人進步的象徵.
作者你好,可以拿你的網站的照片使用在作業上嗎?
嘉義學生 你好,供個人研究使用沒有問題,請註明引用資料來源即可。但不曉得文章中你需要的圖片是哪幾張,有的圖片來源是書本或網路,並非全為我拍攝,我於文中亦有註明圖片來源,再請於引用時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