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街區空間與文創發展策略探討

位於台灣西部嘉南平原的嘉義市,面積與人口規模在西部主要城市是相對迷你,但其實嘉義市的城市發展歷史甚早,為台灣自清代以來建城歷史最悠久的城市,甚至比古都台南府城都還早。數百年來的城市發展,也為這座城市累積豐厚的歷史人文資產。

嘉義市並非台灣區域地理研究的熱門城市,相關研究直到近年才逐漸有部分個案成果出現,本文基於理解嘉義市文創資源的需求,從耙梳嘉義市發展歷史為起點,提出以「街區」作為切入城市空間議題的尺度標準,審視與盤點街區的空間資源,以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政策研擬之參考。

一、嘉義市街區空間發展的歷史脈絡

就地理環境上,嘉義市是位於山腳的城市,除了東區的丘陵地形,天氣晴朗時往東邊遠望可見玉山主峰。從本地考古證據上,目前可推斷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湖文化)即有原住民部落聚居。此外,嘉義市舊名「諸羅」,其源由即來自此地原住民「諸羅山社」音譯之挪用。

考察今日嘉義市範圍內最早的人類足跡與空間構成,係以平埔族的生活領域為主,目前存在最古老的歷史見證,為位於蘭井街上的「紅毛井」,根據荷蘭時期文獻記載,當時水井建造位置就在諸羅山社的廣場上。荷蘭人離開之後,明鄭駐軍地點亦位於此區,迄至清代建城前此地區可能即已形成市街聚集,諸羅縣署也選擇設置於此,長期發展下來逐漸形成城內最重要的政治與商業中心,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地區。

清代建城之後,城內從四個城門發展出延伸相連的路徑,其交會處稱之「十字街」,也形成了最早紀錄於城市地圖上的街道。諸羅城在清代建城後歷經數次改建與範圍變動,但主要僅西北側城牆與北門位置有所變動。歷經數次民變戰亂波及,至清末城內形成十六境之民間組織,各有角頭與信仰核心以方便動員,這些社群與信仰祭祀圈至今日仍有部分流傳。

日治初期對日後嘉義市造成巨大影響的重要事件,為1906年的梅仔坑大地震與震災後發佈實施的市區改正。此計畫推行時拆除了所有的城門與城牆,諸羅城自此走入了歷史,城門與城牆所在位置改建為圓環或道路。市區改正自此改變了嘉義市的空間型態,舊城的紋理隱沒成為巷弄或重新分割之土地。城市的政治中心從原本縣署所在移到大通(今日中山路),這條主要道路的兩端,連結嘉義公園、神社與火車站,同時也在舊城稱為「桃仔尾」的地方,建構了新的城市中心—「中央噴水圓環」,這座噴水池與居民互動逐漸密切,日後成為嘉義市最重要的城市地標。

嘉義街在1930年升格為嘉義市,許多城市基礎建設與產業發展已可見初步規模,如糖鐵、林鐵,以及製材、製酒工廠等產業發展據點的設置,帶動嘉義市成為嘉南平原最新興亮眼的商業城市。隨著城市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吸引週邊鄉鎮大量人口移居嘉義市,人口倍增隨之而來的是公私部門的居住需求,不斷擴充的市區改正計畫,也帶動興建大量的木造街屋與宿舍建築,但位於市中心精華區的建築群,有將近二分之一毀於二戰時期美軍的轟炸。

戰後的嘉義市經歷將近四十年的縣轄市時期,直到1982年才升格為省轄市,在縣轄市期間,嘉義縣政府使用的是日治時期的嘉義市役所建築,市公所則位於較外圍的民生北路。1982年對嘉義市而言意義重大,在政治上因升格重新取回資源分配的主導性,但同時嘉義市的區位角色也面臨劇烈改變,這一年糖鐵北港線停駛、阿里山公路通車,這些交通上的改變,都顯示嘉義市的區位重要性正在淡化。

在舊市區外圍的空間發展策略,大致仍延續日治末期的都市計畫,進行多次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大量傳統農村的空間土地重分配,促成了市中心外圍、郊區與鐵路以西區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自1970年代起嘉義市人口成長指標也開始陷入停滯。

2000年以後嘉義市再次經歷幾個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議題:公有歷史建物的拆除數度引發爭議,而市區所有的眷村幾乎全數拆除更新為公寓大樓社區,舊有歷史風貌毀去大半。但同時從台南掀起的老屋再利用風潮,也逐漸影響到其他城市,嘉義市區的街道上、巷弄中,也陸續出現許多將老屋整修再利用的獨立小店,成為返鄉青年投入在地創業的發展模式。

回顧嘉義市三百年來的城市發展歷史,筆者認為頗值得探究的是引發或促成城市發展的動能為何?如1906年因地震災難帶動的市區改正,讓嘉義市啟動全面的都市更新,但當中舊城並非完全剷平式的更新,在政府主導的基礎建設之外,居民投入的適應與改造能量,或許更是關鍵。同樣在1945年面對戰爭空襲所摧毀的殘破市區,仰賴疏開避難後回流的人群與重啟運作的經濟體系,或許才是得以迅速重建的關鍵因素。城市空間的改變,如何召喚「人」的參與,更精準的說是如何動員居民共同參與建構自己理想的生活空間,才是引發城市活力的真正動能。

二、 街區生活在嘉義

人們在街道上移動、散步與消費,漫延的街道網絡形成街區,各種形色的街區再建構了都市,街區是觀光客接觸城市地景的第一線風貌,也是在地人重要的生活領域。

1.連結城市的動脈:大通(中山路)

若要指認嘉義市最重要的核心商業街區,從車站出來所銜接的中山路毫無疑問是第一順位。這條在日治時期創建的重要道路,被當時嘉義人稱為「大通」,由西往東一路連結了嘉義車站、站前的精華商業區、中央噴水圓環、市政府,再一直延伸到最東側的嘉義公園,連結城市最核心的商業、政治、生活、休閒地標,可說是嘉義市百年來最重要的城市動脈。此外,中山路也是目前嘉義市極少數人行道與騎樓空間可供行人通暢步行的動線。

2.轉型中的傳統商業街區:二通

相較於大通(中山路)扮演的核心商業角色,另一條在地人口中的「二通」(中正路),在日治時期被稱為「本島人街」,服務內容與中山路截然不同,以傳統生活必需品、鄰近山區物產批發等行業為主,曾有過相當繁華的歲月,但因消費需求與商圈的移轉,多年來呈現沒落蕭條景象,但近年隨著獨立小店風潮的興起,二通街區已有轉型再起的復甦跡象。

3.高密度的日常生活街區:東市場

東市場是嘉義市面積最大的傳統市場,以日治時期的東市場、城隍廟為核心,發散到周邊的攤販集中市場,提供產品內容相當多元。此區原為諸羅城的縣署所在,諸多廟宇、傳統產業聚集,一直是城內最具傳統生活意象的區域,市場內許多傳承經營數十年的攤位,品質口碑兼具,共同建構「東市」成為嘉義市最具指標性的傳統市場。

4.主題建築街區:嘉義舊監獄

1922年啟用的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即將屆滿百年,是市區內重要的國家級文化資產,並已完成第一階段之修復工程。緊鄰監獄旁的宿舍區,近年在文化部與法務部的協力下,採「以修代租」的方式,陸續完成十餘棟閒置木造宿舍的修復與活化再利用,並持續推動整體景觀的改造。

5.城市地標街區:中央噴水

每逢選舉投票前夕的「最後一夜」,嘉義市中央噴水圓環猶如嘉年華會的遊行現場,但在選舉的激情之外,從1914年即落成啟用的中央噴水池,雖歷經數次不同年代的空間改造,但不變的是在地人對於城市中心的概念,已與這座噴水池密不可分,許多在地人的日常生活動線,外地人的參觀消費動線,往往都不約而同地在此處交會,不論是商店密度、代表性的地方小吃或林立的金融機構,其街區活力讓中央噴水圓環成為嘉義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標,也是嘉義市城市意象的重要象徵。

用街區的概念來閱讀嘉義市的城市空間,不再侷限於線狀的街道定義,而是隨著各自演化脈絡,往街道兩側、街廓內部延伸,發展出可被辨識指認的街區特質,更重要的是這些特質不僅是反映或滿足消費需求,同時也是地方認同得以依存建構,組成生活多變風貌的空間特質。

三、製材所與酒工場:嘉義市的文創DNA?

沒有煙囪林立也沒有龐大的工業就業市場,今日的嘉義市並不會讓人直接聯想到「工業」的定位或角色,市區唯一工廠設立密度較高的後湖工業區也位於外圍,其餘則多是零星工業區或轉換用途的乙種工業區。但日治時期的嘉義市可是不折不扣的工業重鎮,包括專門處理原木切割的嘉義製材所、靠近車站的專賣局製酒工場,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的支援體系,加上糖鐵與車站的倉儲輸運系統,組成龐大的工業發展體系,也形成特殊的產業地景。時至今日,早期工業發展所留下的資產,疊合了時間因素,成為時代的歷史印記,也開啟了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的潛力。

1.木都創生基地:檜町

日治時期的檜町,也是嘉義製材產業的重要據點,過往由杉池、煙囪、天車與製材所共構的景色,曾是此區重要的景觀元素。目前整體以林業文化園區的構想進行發展,從林務局宿舍區的木造建築保存修復再利用開始,標榜日式建築群風貌的「檜意森活村」促參案為第一階段成果,鄰近位於文化中心旁的嘉義製材所建築群,亦已修復開放參觀,結合林鐵北門驛木造車站、共和路老街、修理工場等空間,此區已成為嘉義市目前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林業時代留在嘉義市的不僅是歷史懷舊,也包括以木材的核心概念要往「木都」推動的計畫,現階段透過木造老屋的保存、立面還原,以及木造從業人才的培訓等,目標希望能將木的元素逐漸落實到城市的各個環節,讓木材固碳的環境概念反映到城市對於樹木的理解與運用。嘉義市在木材方面的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加上市區現有的木造建築仍有數千棟,相關保存與修復、再利用的產業,具有獨特性的發展潛力。

2.發酵的酒空間:當代藝術與文創

位於車站旁的嘉義舊酒廠,為日治時期所設立的酒工場,如今已轉型成為全國五個文創園區之一,由文化部委託廠商營運。目前文創園區經營主要為小部分藝文展覽與商業營運,主要機能設定以空間招租為主,雖室內樓地板面積為全國最大,但大多仍處閒置狀態。

文創園區入口正對面原為菸酒公賣局嘉義支局,目前為市定古蹟,並已轉型成為市立美術館。特別的是,美術館的空間規劃透過增建方式進行,新建部分與古蹟融合也互相對話,美術館主入口設置於後側,不僅創造出趣味的空間關係,也帶動美術館與周邊街區的更多互動。

3.舊菸葉廠:明日之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場域,是位於北興街的舊菸葉廠園區,目前尚在進行初步規劃,園區內有部分建物已登錄為歷史建築,作為市區內最後一處,也是鐵路以西唯一一處大面積的工業歷史建築群,此區未來潛力亦是眾所矚目。

初步回顧嘉義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留下的主要工業遺產街區,區位、空間特色與發展動能各有不同,面對木業、製酒與菸葉等工業遺產的資源,僅從空間再利用角度去思考或過於侷限,小尺度的城市規模是限制也是基礎,懷舊帶來的能量有限,找到既有元素的DNA,就能啟動下個階段轉型的動能。

四、街區文創的發展動能

檢視現階段嘉義市街區的發展現況,共同的發展基礎是歷史資源的重新詮釋,面對歷史遺產如何運用的課題,用創意回應傳統是重要思維。

1.轉型動員

以嘉義市近年的「木都」議題來說,牽涉到的不僅是木材的推廣運用,更是整體產業的轉型與創造,過去將近百年來的木業發展,確實留存許多資源,目前還有製材工廠在營運,依然具備處理木材的能力,但如何對應到消費端,相關服務模式、產品與人才養成,涉及環節與動員的部門對比目前主要動能著重於文化部門而言,能夠著力或投入資源仍然有限。

2.空間跨域

嘉義市的區位角色是另一個重點,行政疆界的封閉思考很難帶來突破,如2020全國設計展預定的三個主要展場:舊酒廠文創園區屬文化部、製材所屬林務局、舊監獄屬法務部管轄,這些主要空間皆非市府所有,投入資源程度與部門合作協調都是考驗。但從嘉義市過往的區位角色來檢視,作為「平原上的核心商業城市」也正是嘉義市的發展潛力,如何擴充城市與其他部門、周邊城鎮、自然人文資源的連結,實屬關鍵。

3.文創土壤

嘉義市目前很難提出具體的「文創」成果,觀察其主要困境在於缺乏能夠促成文化與創意彼此激盪的土壤,例如公共空間使用模式太過單一,且開放性不足,例如雖號稱為管樂之都,但事實上你很難在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接觸到音樂。此外,藝文空間、替代空間的欠缺,也是明顯的差異,呈現民間在藝文產業的支援體系仍然是不足的,這些現象並非說是政府增加或提高補助就能解決,而是促成這些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例如關注傳產的轉型、升級,或降低創業起步的空間門檻…等。

4.指標效應

另一個文創產業發展斷層的明顯特徵,是缺乏指標產業的帶動,在嘉義市是否能輕易去指出一個具有文化特質同時兼具產值效益的產業?咖啡產業或具有潛力,但並不適合群聚,且嘉義市小型店家密度甚高,風格產品類型接近也容易出現排擠效應,產業發展若朝向結合近年阿里山蓬勃發展的咖啡小農則有地利優勢。

5.人本思維

回到城市的空間,「尺度」與「速度」的概念能否翻轉,反思不斷膨脹與加速的傳統城市發展思維,或將再次浮出成為嘉義市翻轉的關鍵。回歸人本的基礎建設,投資公共運輸、暢通人行道與騎樓,應鼓勵與便利步行,嘉義市自2020年成為台灣第一個市區公車全面使用電動公車的城市,不僅減少空污也符合嘉義市小尺度的空間屬性,同年啟用的Youbike,推出後使用頻率頗高,平均周轉率僅次於台北市,顯示嘉義市小尺度規模在步行與公共運具結合的優勢。

6.社群認同

另一個在尺度上可觀察的是小眾社群文化在嘉義市的發展模式,可從臉書與instagram等社群媒體的在地運用模式,觀察到在嘉義市仍十分仰賴類似自媒體的推播擴散,消費行為易受到社群討論密度與趨勢所左右。

7.老屋經濟

近年嘉義市文化局推動「舊屋力」政策,採小額補助民間老屋修繕,投入資源相較整體預算並不多,但效益則十分明顯。透過這些老屋案例的不斷曝光,以老屋為主題,結合咖啡、甜點等產品的消費模式,在舊市區的發展密度相當高。

五、結論與建議:從街區發展到城市品牌

近年嘉義市的能見度已有所提升,島內旅行與消費模式的改變,讓嘉義市再次進入另一個關鍵的轉型時代,街區空間特質的醞釀與開發,找到驅動街區活力的動能,都將是嘉義市在這個「街區時代」正在實踐、實驗與面對的挑戰。值此重要階段,或提出幾個可能接續進一步思考的議題輪廓:

1.地方風格與消費模式

網路消費的時代,電商崛起、零售被打趴,但「快速」的經驗往往也停留「淺層」,真正的挑戰不在於「一百萬人來一次」,而是如何讓「一萬人來一百次」。街區的優勢就是可以從自己的脈絡去出發,發展出自己的特質,一個擁有許多不同特質街區的城市,自然會讓人意猶未盡地不斷重訪。開創有層次的消費模式,發展體驗經濟、深度走讀,營造街巷空間的細膩尺度感,都是可以持續開發的方向。

2.人本思維與空間治理

「慢才看得見細節」,適合嘉義市尺度與速度的體驗工具,在近年已有愈來愈多機會,如共享單車、電動公車等,讓更多人有機會用不同的速度來體驗嘉義市,但除了交通運具之外,「以人為本」還可以更深刻地展現在城市的不同面向。例如城市的人文資產,包括歷史、文學、文化資產等,透過資源盤點、調查研究與發表,厚實城市的軟實力。擁有新舊並存的景觀風貌,是城市多樣性的展現,鼓勵老屋的保存,在嘉義市也證實得到不錯的回報。在地生活的真實感,也是許多城市逐漸失去的特質,如傳統市場,能保有人與人之間帶有溫度的互動,也是能夠吸引、凝聚人們情感的重要元素。

3.區位角色與城市意象

作為嘉南平原上的重點商業城市,嘉義市區位角色的視角自該往外延伸,當代的街區發展思考,應更積極地去朝向周邊地區進行主動對話與資源連結。如阿里山林鐵從山上運送木材到嘉義市的鐵道角色,迄至1930年代在中央噴水池設置「新高阿里山登山口」霓虹塔所創造的「登山口都市」意象,嘉義市與山林的關係並非如現在疏離,隨著近年山岳活動的盛行,嘉義市更應該去重建與周邊山林地區的互動。

文化內涵的積累非一朝一夕,學習活用歷史積累的人文資產,重塑嘉義市的地方風格,找到適合自己尺度與速度的消費模式,建構以人為本的景觀敘事,活用街區發展策略,在城市競爭的浪潮中,嘉義市可以找到建立自我城市品牌的一條路。

(原文為筆者於2021年3月完成,提供給台灣經濟研究院辦理「 2021年台灣設計展」相關專案研究使用)

作者: 陳世岸

建築師,嘉義市人,1976年生。長期關注嘉義舊建築議題,近年興趣為嘉義的地圖、建築與城市歷史之地方研究、論述與行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