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2021年的4月某日,凌宗魁老師在臉書詢問嘉義市某棟日治時期住宅建築,那棟建築我也沒看過,但卻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說就來找看看。


圖一:日治時期的林文樹住宅外觀照片,右四為林文樹,右一為陳澄波(資料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這棟建築的照片(圖一)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是日治時期嘉義名人林文樹(1908~1960)的住宅,或該說是日本時代的豪宅。由台中清水楊肇嘉的姪子,日本時代的建築家楊貽柄所設計,西洋式帶現代風的木造樓房,樓層應有挑高,門口一對碩大圓形、方形門柱特別顯眼。照片中有陳澄波、林文樹等人在該住宅門口合影畫面,但拍攝年代不詳,比對照片中人年紀,較可能是1945年之前所拍攝。

閱讀全文〈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建築是文明的創造,也是歷史的見證。嘉義市建城甚早(西元1704年),但因天災人禍等種種因素,留存超過百年的建築並不多。今日嘉義市保存下來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絕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紀初梅仔坑大地震後,隨著市區改正的更新步伐而陸續興建,且日治時期建造的公共建築佔相當高的比例。

因此,要瞭解嘉義市的建築發展歷程,日治時期的建築會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特別是1930年代蔚為潮流的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了當時嘉義市街許多公共建築的設計。此外,作為當時台灣製材產業的重鎮,嘉義市至今仍擁有密度與數量都是台灣最多的木造建築,走在街道上,很輕易可以發現這些有著木材紋理的街屋。今日,如果你想透過建築來認識這座城市,以下推薦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可作為認識嘉義建築的入門。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走讀嘉義老醫館

走在嘉義市的街頭巷尾,有一種類型的老建築,會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西醫體系的診所,也是一般俗稱的「醫生館」(i-sing-kuán)。這些老醫館大多分佈在被嘉義人稱之為「市內」的市中心區,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不高於兩層樓的木造建築,與一般街屋相較,除了有正式的入口空間,其立面外觀也較注重細部表現,整體建築散發出一種典雅內斂的氛圍。

嘉義市的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自2018年起針對嘉義市這些日治時期以後創設的老醫館與醫師進行調查與書寫,耙梳醫師社群生命史與擔負醫療場所重任的醫館建築,所累積的成果讓更多人開始去意識到這個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除了專業的醫療服務貢獻之外,也是城市集體記憶的一部份。(可參見網站:嘉義市老醫館的故事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老醫館〉

漫步嘉義木都

曾在一本1949年出版的書籍《嘉南要誌》(作者賴燕聲)中,看到一則廣告標題寫著一行大字「木材王國嘉義!」,同頁還介紹嘉義市幾間規模頗大的木材行,那是戰後初期,木材在嘉義仍有重要產業經濟角色的時代。近年嘉義市努力推動「木都」,從木造老屋的保存修復出發,日本時代的木都印記,在木材產業沒落數十年後,以相同材料、不同詮釋,重返嘉義。

《嘉南要誌》 內頁「木材王國嘉義」

在更早之前,也曾在日本時代的地圖上,發現一間店名叫「ひのき」的咖啡店,就位在當時市區最熱鬧的榮町,也就是今日中山路靠近中央噴水池附近。這間咖啡店所引用的「ひのき」,就是當時阿里山五木之一的「扁柏」,連咖啡店都特地以木材為名,可以聯想當時木材對於嘉義市整體經濟到城市意象的獨特意義。

「木都」所指,不僅是透過阿里山森林鐵路運下來的木材,還包括整個產業體系:對於木材具有專業知識的社群,以及懂得如何運用木材到日常生活的下游產業與消費者,那是懂得用與懂得欣賞的一整個龐大社群。從木都的歷史回顧出發,本文試圖探究此「木都」的概念,是如何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持續影響嘉義市的地景風貌與日常生活。

閱讀全文〈漫步嘉義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