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來介紹這本《嘉義,非旅遊書》呢?
讀者們看了這書名,感覺好像跟旅遊有點關係,但卻又標榜著「非」旅遊書的概念,這似乎也暗示了書寫策略中,一種反主體性的意圖。
這是一本以嘉義市的城市空間為對象,由嘉義在地的作者群,自行調查、研究、編寫、出版的一本奇書。
它該是一本不容易被歸類的書。書名雖標記了「非」旅遊書的概念,但我覺得它更是一本具有地方觀點的城市觀察指南。 閱讀全文〈好書推薦:《嘉義,非旅遊書》〉
走讀嘉義俱樂部
該如何來介紹這本《嘉義,非旅遊書》呢?
讀者們看了這書名,感覺好像跟旅遊有點關係,但卻又標榜著「非」旅遊書的概念,這似乎也暗示了書寫策略中,一種反主體性的意圖。
這是一本以嘉義市的城市空間為對象,由嘉義在地的作者群,自行調查、研究、編寫、出版的一本奇書。
它該是一本不容易被歸類的書。書名雖標記了「非」旅遊書的概念,但我覺得它更是一本具有地方觀點的城市觀察指南。 閱讀全文〈好書推薦:《嘉義,非旅遊書》〉
這次從民生北路出發,所行經的二通路線,大約是日治時期的西門町三丁目,一直到二通與興中街交會的路口,也就是元町六丁目的範圍。這一段二通,跟之前從仁愛路到民生北路之間的路段相比較,在商業活動活絡的強度上,有相當明顯的差異,而街屋利用的模式,也更為多元。
走過民生北路的街角,以前熟悉的第一銀行騎樓仙草冰已停業多時,但偶爾還是會看到老老闆在這裡走動。左側的三間街屋,也是這一段路上唯一的連棟木造建築,立面是走幾何簡潔風格的洗石子,二樓拱形門窗的設計在二通並不多見。中間是一間以二通為名的「二通食堂」,這是一間走懷舊風的餐廳。隔壁的「25×40藝文空間」維持了舊屋絕大部分的原有風貌,也是嘉義市新興的藝文據點,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活動。 閱讀全文〈二通行街(二):民生北路至興中街〉
雖然在嘉義市生活這麼多年,但曾經騎車經過無數次的二通,卻很少有機會好好地、慢慢地走它一遍,藉著這次六角聚落空間書寫的計畫,終於有機會對這條嘉義人心中真正的「老街」,用自己的雙腳與空間觀察的心與眼,進行「二通再發現」的小旅行。
跟幾位朋友相約從嘉義市仁愛路的二通入口出發,第一眼讓人注意到的,是街道兩側密集開設的飯店與旅館,這顯示出二通緊鄰嘉義車站的區位,對街道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影響。自嘉義車站1902年設置以來,二通正是扮演了從車站到舊城之間,相當重要的商業動線角色。 閱讀全文〈二通行街(一):仁愛路至民生北路段〉
我最感著迷的,是嘉義街巷中房舍之老舊且富生活風情,加以改建較慢,三、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建築留存最多,是我所謂「電影劇情的場景」最豐富的城市。
—舒國治,《臺灣重遊》
最早看到有人寫出以在嘉義市的散步經驗為主題的文章,是舒國治於2008年再版的《臺灣重遊》(註1)一書中,以〈我在嘉義散步〉為題的這一篇文章。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時非常興奮,因為之前未曾讀過有人以此種眼光來呈現嘉義。漫遊高手舒國治,採用了一種由東向西、迂迴折繞的方式,在嘉義的街巷中發現他所謂「隱藏的驚喜」的散步樂趣:
便這麼向東向西,取小街,便能看到不少僻處隱晦的舊日生活情狀,這像是不經意的看到不少台灣老電影的片斷一樣的經驗,於我是特好的娛樂。…L形的弄堂,安靜極了,卻又像不久有事要發生,實是電影(Motion picture)的畫面,而不是拍照(still)的畫面。
那種和風兼台灣瓦房式町家,既是辦公室,側面推開玻璃門,或又是住家,極有生活感。我站在外面停看,覺得盯看三、五分鐘也不膩,特別是裡面有人走來走去拿東西或點菸或取報紙什麼的。這也是侯孝賢電影如此耐看的相似道理:場景深刻而人的動作合於真實人生時。
—舒國治,《臺灣重遊》,〈我在嘉義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