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嘉義神社:歷史路徑與空間導覽

神道在日本發展歷史相當悠久,但日本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才大力推行「神道國教化」政策,將「神道」定為國教,而台灣作為日本在海外的第一個殖民地,國家神道與神社的創建,跟日本國家政策的發展密不可分。

神社建築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殖民初期外來神道的移植,建築上的表現也多謹守日本國家規範,藉此彰顯殖民政權的統治決心,如明治34年(1901)啟用的台灣神社;中期為產業經濟與日本母國結合的高度發展時期,許多殖產事業也建造自己的神社,建築構造上也開始思考因應台灣本土環境的改良,這時期的神社多座落於日本人的移民村、產業設施、蕃地及城市,如嘉義神社即為此時期所創建;日治末期主要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因應戰爭精神總動員之需要,日本於台灣大力推動皇民化政策,神社建築樣式亦增加許多規範,如第二代嘉義神社(1944)採「流造」建築樣式,鳥居採「明神鳥居」均出自於此特殊時期之規範。

日治時期神社的分級主要來自明治4年(1871)頒布的社格制度,這也是台灣各地神社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如下簡表說明:

社格 祭典儀式幣帛料
官社 官幣社(分大、中、小三等) 皇室奉獻
國幣社(分大、中、小三等) 國庫支付
諸社 府社、縣社、鄉社、村社、無格社 各地方政府支付
別格官幣社

日治時期,台灣共興建了兩百多座神社,當中最具規模的就是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另一座官幣中社則為台南神社,現均已不存。三座國幣小社,分別是1942年昇格的台中神社與新竹神社,而嘉義神社則是在1944年才正式昇格為國幣小社,也是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神社空間。

圖:第二代嘉義神社昭和年間配置圖

本次導覽活動走訪嘉義神社原有之歷史路徑(全程約60 0公尺),起點為嘉義公園入口處(約為原嘉義神社大鳥居 前方),沿途針對嘉義神社歷史與空間發展演變過程進行導覽 解說,並進行空間比對與歷史痕跡探尋。

圖:嘉義神社參道

非常感謝來參與的每一位朋友,參與者中有七成是住嘉義的朋友,但也有三成是外地的朋友,嘉義市在地的歷史文化,自有其獨特魅力。嘉義神社的發展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當中的演變過程,非常值得細細地去理解。如同現場有朋友提到:「這條路走過好幾次,但這樣子走卻是第一次!」

走讀嘉義,我們下次路上再會。

圖:走讀嘉義神社活動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