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禪寺

位於嘉義市八掌溪畔的彌陀禪寺—亦稱彌陀寺,有些老一輩的嘉義人會以「阿彌陀」(註:台語)稱之—創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是嘉義城外歷史悠久的古寺,並以「彌陀晨鐘」名列嘉義八景之一。彌陀禪寺附近溪畔曾是早期八掌溪義渡所在,透過公共資源協助民眾渡溪通行。日治時期於寺前設有鐵線橋,在目前使用的忠義橋完成之前,彌陀禪寺可說是從嘉義縣中埔鄉進出嘉義市的重要入口意象。

圖:嘉義市街實測圖(1931)上可見一通路往今日彌陀路之方向,標示「至阿彌陀寺」,推測即為今日彌陀寺。
圖1:彌陀禪寺現況(從忠義橋上拍攝)

彌陀禪寺建築曾歷經數次改建,日治末期嘉義市大力推動「眾神歸天」政策,彌陀禪寺未受波及[note]日治時期嘉義市推動「眾神歸天」政策,導致許多寺廟被廢,彌陀寺為少數未被波及的廟宇之一。可參見石萬壽著《嘉義市史蹟專輯》(1989,嘉義市政府出版)。[/note],但昭和十七年(1942)因地震與水災導致廟基崩塌,因此在地方士紳梅獅等號召之下,集資標購市中心慈濟宮等寺廟拆除後的建材,於昭和二十年(1945)完成重建。從彌陀禪寺戰後初期的老照片(圖2)可見,或因建材延用寺廟舊料,當時雖為日本殖民時期,大殿外貌仍為傳統閩南寺廟建築風格,並一直維持到民國六十二年(1973)再度改建為止。

圖2:民國三十七年(1948)的彌陀禪寺樣貌。(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一輯)

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彌陀禪寺亦曾因地震而損毀,直到大正二年(1913)大崗山義敏和尚來到彌陀禪寺主持重建工作、振興廟務。義敏和尚當時也在台灣南部推動許多佛寺的重建工作,除彌陀禪寺外,嘉義地區還包括了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與大林昭慶寺等。

有意思的是,與彌陀禪寺同樣繼承了臨濟宗的法脈,一樣是戰後重建,德源禪寺的建築風格非常明顯地受到日本佛教文化的影響,在大雄寶殿即採用日本寺院建築常用的的「軒唐破風」手法(註:以鋼筋混凝土仿造),有入母屋造屋頂與唐破風樣式的入口。相較之下,彌陀禪寺的建築風格則以台灣傳統寺廟建築的宮殿樣式為主。

圖3: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大雄寶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彌陀禪寺在2009年特地聘請景觀設計師,將現有禪寺庭園重新規劃施作,整體風格仿日本「枯山水」庭園,並依台灣傳統龍虎邊風水進行設計:龍邊採律動水流,而虎邊則以平靜湖面進行佈局配置。

這些帶有寓意的「枯山水」景觀,也讓這市郊溪畔的寧靜佛寺,在歷史氛圍之外,更多添了幾分禪意。

圖 4:彌陀禪寺庭園
圖5:彌陀禪寺內庭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