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文化協會侵權事件(五):莫須有的侵權案?

今年(2023年)3月,洪雅書房余國信先生在收到嘉義地檢署寄來的不起訴處分書後(註:該不起訴處分後已遭高檢署撤銷),非常高興地在網路上到處張貼,聲稱還他「清白」!他也在其個人臉書與洪雅書房臉書宣稱這個案子是一個「莫須有」的侵權案!究竟,他的「清白」如何證明?而這個案子又是否真的如他所說是一個「莫須有」的不實指控呢?請看以下分析報導:

閱讀全文〈洪雅文化協會侵權事件(五):莫須有的侵權案?〉

洪雅文化協會侵權事件(四):盜圖有理?誤用最大?

圖:擷取自洪雅書房老闆余國信2023年3月25日臉書公開貼文

「他為什麼不道歉?」

突然這樣被問,一時之間我也不知該如何回應,對呀,又不是什麼很大的罪,為什麼他不道歉?但,真的,有人就是會這樣,做錯事之後,把「不認錯」、「不道歉」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還反過來質疑受害者為何要來找麻煩。

今年三月,我看到洪雅書房老闆余先生在拿到他(已被撤銷)的不起訴書後的一則臉書貼文,他在該文中引用了聯合報魯永明記者在他們一場聚會中的發言,魯記者說多年前有個愛拍鳥的鳥友,照片若他人誤用就提告,造成鳥界相當頭痛!余先生也特地借題發揮,說「現在嘉義市的文化界也是有這種類似的」(造成他相當頭痛?)。

我想,我就對號入座好了,因為我看近年全嘉義市也只有我最有資格因為「被侵權」而「讓別人頭痛」。

閱讀全文〈洪雅文化協會侵權事件(四):盜圖有理?誤用最大?〉

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探究一個地方與信仰的關係,我們或可試著從以下的提問開始:信仰如何作用在民間?我們又如何從信仰看見社會的作用力呢?嘉義城隍廟是嘉義市經歷日治時期「眾神歸天」廢廟政策過程中,少數保存的廟宇之一,也因此讓我們得以藉由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一探嘉義在日治時期的信仰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互動概況。

嘉義市是全台最早建城的城市(諸羅縣城,西元1704年),草創之初,並無城隍,後由諸羅知縣周鍾瑄捐獻建廟,廟址就座落於縣署(今東市場)南側,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落成。建廟三百多年來,結合了政治與日常生活的能量累積,嘉義城隍廟一直是嘉義市最重要的庶民信仰所在。

閱讀全文〈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北回歸線的地景敘事

若要指出嘉義在氣候環境上一個最重要的特質,當屬熱帶與亞熱帶分界的北回歸線。

位於省道台一線旁的北回歸線地標,是許多環島旅行者經過嘉義時的必訪之地。此地的北回歸線標誌幾經更迭,最早設置於西元1908年,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設施,當時設置的目的,除了彰顯北回歸線的地理獨特性,同時也慶祝台灣縱貫鐵路的全線通車,北回歸線自此成為鐵道風景的一部分。若你是搭乘火車經過北回歸線,還可注意有一座小小的「北回歸線」車站佇立在鐵路旁,靜靜地目送南來北往的回歸線過客。

閱讀全文〈北回歸線的地景敘事〉

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2021年的4月某日,凌宗魁老師在臉書詢問嘉義市某棟日治時期住宅建築,那棟建築我也沒看過,但卻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說就來找看看。


圖一:日治時期的林文樹住宅外觀照片,右四為林文樹,右一為陳澄波(資料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這棟建築的照片(圖一)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是日治時期嘉義名人林文樹(1908~1960)的住宅,或該說是日本時代的豪宅。由台中清水楊肇嘉的姪子,日本時代的建築家楊貽柄所設計,西洋式帶現代風的木造樓房,樓層應有挑高,門口一對碩大圓形、方形門柱特別顯眼。照片中有陳澄波、林文樹等人在該住宅門口合影畫面,但拍攝年代不詳,比對照片中人年紀,較可能是1945年之前所拍攝。

閱讀全文〈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寫給嘉義市長的公開信:請嘉義市政府重視著作權的侵權問題

黃敏惠市長您好,

雖然此刻您正忙碌於選舉,但嘉義市政府您應該會說一切運轉如常。

市長,今年我也好忙,因為嘉義市政府一直拿案子來找我(附件一):

2022年3月,發現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的成果計畫書涉及抄襲、改作;
2022年4月,發現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於文化部網站文章涉及抄襲、改作;
2022年6月,發現嘉義市政府建設處的東門圓環浮雕涉及抄襲、改作;
2022年9月,發現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在嘉義公園的工地圍籬看板涉及抄襲、改作。

以上的這幾個嘉義市政府標案侵害著作權的案件,您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但我每一件都有讓市府相關單位知道,得到的回應與處理方式卻都不太一樣,這您知道嗎?

閱讀全文〈寫給嘉義市長的公開信:請嘉義市政府重視著作權的侵權問題〉

【協尋「嘉義市政府」!公部門不應淪為著作權侵權共犯!】

發起人:陳世岸(建築師、文化工作者)、朱雪鳳(平面設計師)

沉痛呼籲:「請嘉義市政府正視採購標案侵害著作權問題!」

發起人於今年(2022)遭遇數件嚴重的侵害著作權問題(如附表),且均為嘉義市政府於不同時間點所採購之標案。相關侵權案發現後,經發起人向市府陳情,卻數次遭遇市府相關單位消極、拖延處理,甚或直接向遭侵權民眾表示「與市府無關」的切割式回應。

固然著作權於法確屬告訴乃論案件,但嘉義市政府身為標案採購單位,就標案本有管理、監督之權責,且一旦發生著作權之侵害,亦導致公共財產利用上的損失,此又豈能以著作權係屬私權之說法輕率卸責?嘉義市甫於2021年承辦台灣設計展,許多人才也因此而被吸引來嘉創業,無疑文創、設計產業確為厚植軟實力的重要關鍵,然而觀乎此產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首要重要價值即落實著作權的保障,難道嘉義市政府是一邊聲稱要將設計思維帶入城市治理,卻又一邊放任公部門屢屢於標案侵害創作者的著作權?

閱讀全文〈【協尋「嘉義市政府」!公部門不應淪為著作權侵權共犯!】〉

嘉義市街區空間與文創發展策略探討

位於台灣西部嘉南平原的嘉義市,面積與人口規模在西部主要城市是相對迷你,但其實嘉義市的城市發展歷史甚早,為台灣自清代以來建城歷史最悠久的城市,甚至比古都台南府城都還早。數百年來的城市發展,也為這座城市累積豐厚的歷史人文資產。

嘉義市並非台灣區域地理研究的熱門城市,相關研究直到近年才逐漸有部分個案成果出現,本文基於理解嘉義市文創資源的需求,從耙梳嘉義市發展歷史為起點,提出以「街區」作為切入城市空間議題的尺度標準,審視與盤點街區的空間資源,以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政策研擬之參考。

閱讀全文〈嘉義市街區空間與文創發展策略探討〉

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建築是文明的創造,也是歷史的見證。嘉義市建城甚早(西元1704年),但因天災人禍等種種因素,留存超過百年的建築並不多。今日嘉義市保存下來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絕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紀初梅仔坑大地震後,隨著市區改正的更新步伐而陸續興建,且日治時期建造的公共建築佔相當高的比例。

因此,要瞭解嘉義市的建築發展歷程,日治時期的建築會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特別是1930年代蔚為潮流的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了當時嘉義市街許多公共建築的設計。此外,作為當時台灣製材產業的重鎮,嘉義市至今仍擁有密度與數量都是台灣最多的木造建築,走在街道上,很輕易可以發現這些有著木材紋理的街屋。今日,如果你想透過建築來認識這座城市,以下推薦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可作為認識嘉義建築的入門。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那些年我們一起參與的文資保存

作為一間「城市博物館」,嘉義市立博物館的宗旨與使命包括以下內容:「在地文化保存、在地知識建構、在地文化學習、提升地方認同、彰顯市民榮耀」,博物館與在地文化、知識的深刻關係不言可喻。因此,從博物館的角色出發,藉由民眾參與指認出具有在地特質的人事物,也讓詮釋「何謂在地」的話語權走出文化機構而來到公共領域。但實際上要如何透過以模糊的大眾為主體所進行的「參與」,進而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個傳遞、討論、互動的平台,著實為博物館經營的一大考驗。

從參與連結在地的文化保存議題,嘉義市的文資保存運動也留下一些珍貴的民眾參與經驗,以及近年公私部門各種保存策略的實踐,或可提供我們在地方文化保存、民眾參與、城市博物館之間議題對話的參照。

閱讀全文〈那些年我們一起參與的文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