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探究一個地方與信仰的關係,我們或可試著從以下的提問開始:信仰如何作用在民間?我們又如何從信仰看見社會的作用力呢?嘉義城隍廟是嘉義市經歷日治時期「眾神歸天」廢廟政策過程中,少數保存的廟宇之一,也因此讓我們得以藉由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一探嘉義在日治時期的信仰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互動概況。

嘉義市是全台最早建城的城市(諸羅縣城,西元1704年),草創之初,並無城隍,後由諸羅知縣周鍾瑄捐獻建廟,廟址就座落於縣署(今東市場)南側,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落成。建廟三百多年來,結合了政治與日常生活的能量累積,嘉義城隍廟一直是嘉義市最重要的庶民信仰所在。

閱讀全文〈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北回歸線的地景敘事

若要指出嘉義在氣候環境上一個最重要的特質,當屬熱帶與亞熱帶分界的北回歸線。

位於省道台一線旁的北回歸線地標,是許多環島旅行者經過嘉義時的必訪之地。此地的北回歸線標誌幾經更迭,最早設置於西元1908年,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設施,當時設置的目的,除了彰顯北回歸線的地理獨特性,同時也慶祝台灣縱貫鐵路的全線通車,北回歸線自此成為鐵道風景的一部分。若你是搭乘火車經過北回歸線,還可注意有一座小小的「北回歸線」車站佇立在鐵路旁,靜靜地目送南來北往的回歸線過客。

閱讀全文〈北回歸線的地景敘事〉

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2021年的4月某日,凌宗魁老師在臉書詢問嘉義市某棟日治時期住宅建築,那棟建築我也沒看過,但卻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說就來找看看。


圖一:日治時期的林文樹住宅外觀照片,右四為林文樹,右一為陳澄波(資料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這棟建築的照片(圖一)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是日治時期嘉義名人林文樹(1908~1960)的住宅,或該說是日本時代的豪宅。由台中清水楊肇嘉的姪子,日本時代的建築家楊貽柄所設計,西洋式帶現代風的木造樓房,樓層應有挑高,門口一對碩大圓形、方形門柱特別顯眼。照片中有陳澄波、林文樹等人在該住宅門口合影畫面,但拍攝年代不詳,比對照片中人年紀,較可能是1945年之前所拍攝。

閱讀全文〈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寫給嘉義市長的公開信:請嘉義市政府重視著作權的侵權問題

黃敏惠市長您好,

雖然此刻您正忙碌於選舉,但嘉義市政府您應該會說一切運轉如常。

市長,今年我也好忙,因為嘉義市政府一直拿案子來找我(附件一):

2022年3月,發現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的成果計畫書涉及抄襲、改作;
2022年4月,發現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於文化部網站文章涉及抄襲、改作;
2022年6月,發現嘉義市政府建設處的東門圓環浮雕涉及抄襲、改作;
2022年9月,發現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在嘉義公園的工地圍籬看板涉及抄襲、改作。

以上的這幾個嘉義市政府標案侵害著作權的案件,您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但我每一件都有讓市府相關單位知道,得到的回應與處理方式卻都不太一樣,這您知道嗎?

閱讀全文〈寫給嘉義市長的公開信:請嘉義市政府重視著作權的侵權問題〉

【協尋「嘉義市政府」!公部門不應淪為著作權侵權共犯!】

發起人:陳世岸(建築師、文化工作者)、朱雪鳳(平面設計師)

沉痛呼籲:「請嘉義市政府正視採購標案侵害著作權問題!」

發起人於今年(2022)遭遇數件嚴重的侵害著作權問題(如附表),且均為嘉義市政府於不同時間點所採購之標案。相關侵權案發現後,經發起人向市府陳情,卻數次遭遇市府相關單位消極、拖延處理,甚或直接向遭侵權民眾表示「與市府無關」的切割式回應。

固然著作權於法確屬告訴乃論案件,但嘉義市政府身為標案採購單位,就標案本有管理、監督之權責,且一旦發生著作權之侵害,亦導致公共財產利用上的損失,此又豈能以著作權係屬私權之說法輕率卸責?嘉義市甫於2021年承辦台灣設計展,許多人才也因此而被吸引來嘉創業,無疑文創、設計產業確為厚植軟實力的重要關鍵,然而觀乎此產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首要重要價值即落實著作權的保障,難道嘉義市政府是一邊聲稱要將設計思維帶入城市治理,卻又一邊放任公部門屢屢於標案侵害創作者的著作權?

閱讀全文〈【協尋「嘉義市政府」!公部門不應淪為著作權侵權共犯!】〉

嘉義市街區空間與文創發展策略探討

位於台灣西部嘉南平原的嘉義市,面積與人口規模在西部主要城市是相對迷你,但其實嘉義市的城市發展歷史甚早,為台灣自清代以來建城歷史最悠久的城市,甚至比古都台南府城都還早。數百年來的城市發展,也為這座城市累積豐厚的歷史人文資產。

嘉義市並非台灣區域地理研究的熱門城市,相關研究直到近年才逐漸有部分個案成果出現,本文基於理解嘉義市文創資源的需求,從耙梳嘉義市發展歷史為起點,提出以「街區」作為切入城市空間議題的尺度標準,審視與盤點街區的空間資源,以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政策研擬之參考。

閱讀全文〈嘉義市街區空間與文創發展策略探討〉

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建築是文明的創造,也是歷史的見證。嘉義市建城甚早(西元1704年),但因天災人禍等種種因素,留存超過百年的建築並不多。今日嘉義市保存下來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絕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紀初梅仔坑大地震後,隨著市區改正的更新步伐而陸續興建,且日治時期建造的公共建築佔相當高的比例。

因此,要瞭解嘉義市的建築發展歷程,日治時期的建築會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特別是1930年代蔚為潮流的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了當時嘉義市街許多公共建築的設計。此外,作為當時台灣製材產業的重鎮,嘉義市至今仍擁有密度與數量都是台灣最多的木造建築,走在街道上,很輕易可以發現這些有著木材紋理的街屋。今日,如果你想透過建築來認識這座城市,以下推薦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可作為認識嘉義建築的入門。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那些年我們一起參與的文資保存

作為一間「城市博物館」,嘉義市立博物館的宗旨與使命包括以下內容:「在地文化保存、在地知識建構、在地文化學習、提升地方認同、彰顯市民榮耀」,博物館與在地文化、知識的深刻關係不言可喻。因此,從博物館的角色出發,藉由民眾參與指認出具有在地特質的人事物,也讓詮釋「何謂在地」的話語權走出文化機構而來到公共領域。但實際上要如何透過以模糊的大眾為主體所進行的「參與」,進而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一個傳遞、討論、互動的平台,著實為博物館經營的一大考驗。

從參與連結在地的文化保存議題,嘉義市的文資保存運動也留下一些珍貴的民眾參與經驗,以及近年公私部門各種保存策略的實踐,或可提供我們在地方文化保存、民眾參與、城市博物館之間議題對話的參照。

閱讀全文〈那些年我們一起參與的文資保存〉

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前陣子去參觀嘉義市立美術館「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展覽,在展場中有一張特殊的地圖吸引了我的注意。這一張地圖以二戰期間美軍製作的嘉義市地圖為底圖,並在圖面上標示了日治時期嘉義市幾處重要的藝文據點與相關人物居住地,也是展覽中探討的重要主題:「畫都嘉義」之人際網絡。

進一步檢視這張地圖所呈現的人際網絡空間分佈,大致位於今日嘉義市由林森西路以南、縱貫鐵路以東、垂楊路以北、維新路以西等道路所圍塑的區域,也就是嘉義人慣稱之為「市內」(tshī-lāi)的範圍。「市內」這個同時具有實質與抽象意義的空間,較具體的成形可追溯1920年行政區劃所劃設的「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其範圍主要包括了清代的嘉義城,以及與車站連結的新興街區。

閱讀全文〈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真假地圖:《舊監廣角鏡》的故事

因為一張地圖,暴露出洪雅文化協會、洪雅書房惡意的侵權行為與非常糟糕的處理態度(備註:該臉書貼文原有著作人等提出對該惡劣侵權行為的質疑及洪雅書房余國信以「關我屁事」回嗆之發言,之後遭洪雅書房偷偷將該部分留言予以刪除,並封鎖著作人,原始存檔於此),筆者回想起2002年參與這張《舊監廣角鏡》地圖的誕生過程,以及二十年後它居然因為盜圖事件而再次成為了主角,也讓這張地圖又多了另一層次的特殊意義。作為地圖的愛好者,也作為 《舊監廣角鏡》地圖創作過程的參與者,本文特別藉此機緣來回顧一下這張地圖的來龍去脈。

閱讀全文〈真假地圖:《舊監廣角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