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探究一個地方與信仰的關係,我們或可試著從以下的提問開始:信仰如何作用在民間?我們又如何從信仰看見社會的作用力呢?嘉義城隍廟是嘉義市經歷日治時期「眾神歸天」廢廟政策過程中,少數保存的廟宇之一,也因此讓我們得以藉由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一探嘉義在日治時期的信仰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互動概況。

嘉義市是全台最早建城的城市(諸羅縣城,西元1704年),草創之初,並無城隍,後由諸羅知縣周鍾瑄捐獻建廟,廟址就座落於縣署(今東市場)南側,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落成。建廟三百多年來,結合了政治與日常生活的能量累積,嘉義城隍廟一直是嘉義市最重要的庶民信仰所在。

閱讀全文〈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北回歸線的地景敘事

若要指出嘉義在氣候環境上一個最重要的特質,當屬熱帶與亞熱帶分界的北回歸線。

位於省道台一線旁的北回歸線地標,是許多環島旅行者經過嘉義時的必訪之地。此地的北回歸線標誌幾經更迭,最早設置於西元1908年,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設施,當時設置的目的,除了彰顯北回歸線的地理獨特性,同時也慶祝台灣縱貫鐵路的全線通車,北回歸線自此成為鐵道風景的一部分。若你是搭乘火車經過北回歸線,還可注意有一座小小的「北回歸線」車站佇立在鐵路旁,靜靜地目送南來北往的回歸線過客。

閱讀全文〈北回歸線的地景敘事〉

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2021年的4月某日,凌宗魁老師在臉書詢問嘉義市某棟日治時期住宅建築,那棟建築我也沒看過,但卻引起我的好奇心,想說就來找看看。


圖一:日治時期的林文樹住宅外觀照片,右四為林文樹,右一為陳澄波(資料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這棟建築的照片(圖一)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是日治時期嘉義名人林文樹(1908~1960)的住宅,或該說是日本時代的豪宅。由台中清水楊肇嘉的姪子,日本時代的建築家楊貽柄所設計,西洋式帶現代風的木造樓房,樓層應有挑高,門口一對碩大圓形、方形門柱特別顯眼。照片中有陳澄波、林文樹等人在該住宅門口合影畫面,但拍攝年代不詳,比對照片中人年紀,較可能是1945年之前所拍攝。

閱讀全文〈尋找嘉義林文樹住宅〉

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建築是文明的創造,也是歷史的見證。嘉義市建城甚早(西元1704年),但因天災人禍等種種因素,留存超過百年的建築並不多。今日嘉義市保存下來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絕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紀初梅仔坑大地震後,隨著市區改正的更新步伐而陸續興建,且日治時期建造的公共建築佔相當高的比例。

因此,要瞭解嘉義市的建築發展歷程,日治時期的建築會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特別是1930年代蔚為潮流的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了當時嘉義市街許多公共建築的設計。此外,作為當時台灣製材產業的重鎮,嘉義市至今仍擁有密度與數量都是台灣最多的木造建築,走在街道上,很輕易可以發現這些有著木材紋理的街屋。今日,如果你想透過建築來認識這座城市,以下推薦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可作為認識嘉義建築的入門。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建築史:入門篇〉

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前陣子去參觀嘉義市立美術館「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展覽,在展場中有一張特殊的地圖吸引了我的注意。這一張地圖以二戰期間美軍製作的嘉義市地圖為底圖,並在圖面上標示了日治時期嘉義市幾處重要的藝文據點與相關人物居住地,也是展覽中探討的重要主題:「畫都嘉義」之人際網絡。

進一步檢視這張地圖所呈現的人際網絡空間分佈,大致位於今日嘉義市由林森西路以南、縱貫鐵路以東、垂楊路以北、維新路以西等道路所圍塑的區域,也就是嘉義人慣稱之為「市內」(tshī-lāi)的範圍。「市內」這個同時具有實質與抽象意義的空間,較具體的成形可追溯1920年行政區劃所劃設的「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其範圍主要包括了清代的嘉義城,以及與車站連結的新興街區。

閱讀全文〈從街外到市內:1920年代嘉義街的空間革命與文化啟蒙〉

走讀嘉義老醫館

走在嘉義市的街頭巷尾,有一種類型的老建築,會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西醫體系的診所,也是一般俗稱的「醫生館」(i-sing-kuán)。這些老醫館大多分佈在被嘉義人稱之為「市內」的市中心區,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不高於兩層樓的木造建築,與一般街屋相較,除了有正式的入口空間,其立面外觀也較注重細部表現,整體建築散發出一種典雅內斂的氛圍。

嘉義市的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自2018年起針對嘉義市這些日治時期以後創設的老醫館與醫師進行調查與書寫,耙梳醫師社群生命史與擔負醫療場所重任的醫館建築,所累積的成果讓更多人開始去意識到這個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除了專業的醫療服務貢獻之外,也是城市集體記憶的一部份。(可參見網站:嘉義市老醫館的故事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老醫館〉

漫步嘉義木都

曾在一本1949年出版的書籍《嘉南要誌》(作者賴燕聲)中,看到一則廣告標題寫著一行大字「木材王國嘉義!」,同頁還介紹嘉義市幾間規模頗大的木材行,那是戰後初期,木材在嘉義仍有重要產業經濟角色的時代。近年嘉義市努力推動「木都」,從木造老屋的保存修復出發,日本時代的木都印記,在木材產業沒落數十年後,以相同材料、不同詮釋,重返嘉義。

《嘉南要誌》 內頁「木材王國嘉義」

在更早之前,也曾在日本時代的地圖上,發現一間店名叫「ひのき」的咖啡店,就位在當時市區最熱鬧的榮町,也就是今日中山路靠近中央噴水池附近。這間咖啡店所引用的「ひのき」,就是當時阿里山五木之一的「扁柏」,連咖啡店都特地以木材為名,可以聯想當時木材對於嘉義市整體經濟到城市意象的獨特意義。

「木都」所指,不僅是透過阿里山森林鐵路運下來的木材,還包括整個產業體系:對於木材具有專業知識的社群,以及懂得如何運用木材到日常生活的下游產業與消費者,那是懂得用與懂得欣賞的一整個龐大社群。從木都的歷史回顧出發,本文試圖探究此「木都」的概念,是如何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持續影響嘉義市的地景風貌與日常生活。

閱讀全文〈漫步嘉義木都〉

嘉美之庭:城市美感的中介

當嘉義市立美術館一揭開工地圍籬的神秘面紗,在美術館新舊建築之外,美麗的庭院空間立刻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庭院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向來是空間規劃的重要主題,在嘉義市尚可見到的日式木造住宅建築,其空間配置就是透過從前院、玄關、室內空間到緣側、後院等一連串空間的轉換,來表現其室內與外部環境的豐富層次。

城市裡的公共建築並不一定具有設置庭院的條件,而且不同於公園的休憩性與廣場的公共性,同樣作為城市裡的開放空間,庭院與建築關係更為緊密,其屬性是帶點公共也帶點私密。庭院空間在表現上如何與建築相呼應?如何透過空間配置創造更好的街區關係?都是設計者所必然面對的課題。

閱讀全文〈嘉美之庭:城市美感的中介〉

大通上的相館映像──探訪兄弟攝影(已歇業)

1965年嘉義棒球場後方的計分板,上面有兄弟攝影的廣告,據說球如果打到四塊招牌的任何一塊相館會贈送禮物。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四輯》。

位於嘉義市中山路上的「兄弟攝影」由陳啟嵩與陳啟星兄弟於1952年12月24日聖誕夜開業,透過開幕當日陳啟嵩拍攝的照片可看見開幕頭10日均打六折優待的海報。翻查兄弟攝影的相關紀錄時,我們則可在《嘉義寫真》第四輯找到一張1965年的照片,內容是兄弟攝影的招牌立於第一屆體育盃國校兒童棒球賽時的記分板上。帶著這張照片前去詢問現在兄弟攝影經營者李新發先生,他提到當時老老闆陳啟星兄弟喜歡棒球,因此在棒球場後方陳設廣告招牌。李老闆特別提到,在他模糊的印象中,陳啟星先生曾說如果有打擊者將棒球打到兄弟攝影的任何一塊招牌就會送一台相機。那時,相機是昂貴的禮物,他們藉此支持棒球活動也同時進行宣傳。

相館的學徒生活

現在的兄弟攝影是由李新發、游宜庭夫妻所經營。詢問李老闆當年何以會來相館擔任學徒,他說「小時候很喜歡玩水」,而鄰居哥哥在兄弟攝影工作,他跟李新發說:「你那麼喜歡玩水,相館也是用水在洗照片,每天都在碰水。」因此建議李新發前去相館擔任學徒。1969年李新發國小畢業後一年就到兄弟攝影工作到現在,現兄弟攝影的老闆娘游宜庭則是在國中畢業後於1976年來相館工作至今。

閱讀全文〈大通上的相館映像──探訪兄弟攝影(已歇業)〉

從絲路到思路:嘉義市現代化發展的文化路徑

西元1906年嘉義梅山大地震之後,嘉義市即刻啟動了龐大的「市區改正」計畫,那是一個是把嘉義市從清代舊城帶往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關鍵過程,今日嘉義市的城市空間性格,多少也奠基在那百年前所擘畫的城市藍圖。舊城的紋理隱沒在棋盤式街道中,但也有機地自我調整、適應城市不同的空間邏輯,城市的發展史,永恆地存在新舊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近年嘉義市由公部門帶頭推動的「文化新絲路」,沿著兩條鐵路(縱貫線與阿里山林鐵),在舊市區的外圍,包括美術館、文創園區、嘉義車站、車庫園區、製材所、北門驛、舊監獄、嘉義公園等地點,串連出一條對嘉義市而言具有獨特歷史意義的文化路徑,檢視這條路徑上被盤點、標記的建築與場域,恰是嘉義市百年來走過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

時至今日,許多早期的「現代化」建設已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或融入城市空間成為隱藏的脈絡,更積極地則是重新與現代生活發生「新的關係」。這些「關係」正在重新定義與建構,藉由針對這條路徑上「現代化」空間發展歷程的探索,我們回頭來看看在嘉義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曾留下哪些足跡。

閱讀全文〈從絲路到思路:嘉義市現代化發展的文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