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文化景觀:嘉義公園「青芝亭」為何消失?

小橋拆除事件與「發現嘉義公園」

2002年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於嘉義公園舉辦「城市進行曲—發現嘉義公園」系列活動,希望喚起社會大眾關注嘉義公園所遭遇到的問題。活動籌辦起因,正是因為嘉義公園內溪流有一圓形小橋,突遭市府管理單位以阻礙水流之名而拆除,此事發生後立即引發地方議論。透過老照片搜尋,也發現不少民眾都曾與此橋合影留念,可說是嘉義公園頗吸引人的一處美麗設施。也因為當時草率且粗暴的拆除,讓民眾開始去注意到嘉義公園的存在,除了休憩機能外,它也是城市重要的集體記憶空間。

圖:2002年嘉義公園被拆除的美麗圓形小橋(拍攝時間為1952年,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五輯》/國家文化記憶庫)

嘉義公園登錄為「文化景觀」

2005年「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發佈實施,2011年嘉義公園獲登錄為嘉義市第一處「文化景觀」(範圍:啟明路以東、民權東路以南、東臨植物園、南臨嘉義市立棒球場),其登錄理由如下1

  1. 休憩場所見證都市生活發展並集自然、人文於一園,堪稱歷史事件場所。
  2. 陸續添置多處紀念碑,內涵多元景觀,歷史縱深度極為獨特。
  3. 具百年歷史的少見大型公園,見証時代變遷,深具社會教化意義。

自此嘉義公園正式跳脫公園建設的角度,進入文化資產的角度,把歷史發展、空間脈絡等人文價值也納入成為嘉義公園景觀的文化意義,之後於2015年嘉義公園也完成文化景觀基礎調查研究與保存維護計畫。

照道理說,嘉義公園自2011年後就具有文化資產身份,其自然與人文景觀也經過調查研究與保存維護計畫的指認,內部任何植栽、物件、設施的變動,都不應再發生如2002年粗暴且錯誤的小橋拆除事件,而要基於文資法對「文化景觀」的認定,以保存意識做妥善管理。然而,就在2021年,嘉義公園內一座歷史悠久的「青芝亭」,竟突然遭拆除而消失。

圖:青芝亭(圖片來源:《歲月:嘉義寫真》/國家文化記憶庫)

青芝亭:黨國記憶與公共景觀

這座造型「奇特」的木造涼亭,最早出現在戰後的嘉義縣議會(原嘉義稅務出張所,今嘉義市政府)北側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地,戰後1947年國民政府將該處改設一木造之「青芝亭」,以紀念曾於日治時期在嘉義法院工作過的前主席林森(號「青芝老人」)。從1969年由廖日京教授(嘉義名人黃文陶醫師外孫,臺灣植物分類學界重要學者)所拍攝的照片,可見當時的青芝亭樣貌。

圖:青芝亭(廖日京攝,1969年,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此座涼亭也曾於1948年以「芝亭崇勳」被列為嘉義當時的八景六勝之一。位於縣議會旁的「青芝亭」一直矗立到1980年,因該地點另有整建需求而拆除,並將拆解後的青芝亭移至嘉義公園內重新組立(可拆解重組也是木造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嘉義公園作為開園超過百年歷史的公共休憩場所,也具有特殊的展示與「教化」意義,一百多年來公園內因各種理由移入不少原本不屬於公園內的物件或紀念碑,歷史含括清代、日治到戰後,可說琳瑯滿目(或混亂失序),雖然感覺公園好似因此變成另類的文物收容所,但這也成為當代在觀看嘉義公園的另一種樂趣。

圖:嘉義公園內青芝亭(陳世岸攝,2015年)

筆者長年走讀嘉義公園,每次一定會帶民眾去參觀這座「青芝亭」,因為戰後特殊的政治氛圍,這座青芝亭的特殊設計之一,就是走進去抬頭看涼亭內部天花,竟然可見一國民黨的黨徽,除了是青芝亭與林森(國民政府主席)的歷史脈絡關係,也是當時黨國政治氛圍的見證。嘉義公園「文化景觀」的歷史多樣性價值也正由此辯證而來,因此來拜訪這座「青芝亭」,不僅認識嘉義公園的歷史,也同時認識嘉義市的歷史,更認識臺灣社會在文化、政治變遷的歷史。

圖:青芝亭內天花中央的「黨徽」,此天花帶有日式「折上格天井」風格(陳世岸攝,2015年)

被拆除的文化景觀

但2021年的疫情期間,這座青芝亭竟悄悄地地遭市府拆除,筆者經友人告知前往探查,看到現場僅存空蕩蕩的涼亭基座,與涼亭拆除後殘留的一些木屑。曾為嘉義八景六勝之一、見證戰後嘉義地方歷史、經歷市區到嘉義公園特殊遷移史的「青芝亭」,就這麼悄然地從嘉義公園的「文化景觀」地景消逝。

圖:青芝亭遭拆除後(陳世岸攝,2021年5月)

青芝亭被拆兩年後終於有空檔耙梳此段過程(兩年來也未見任何報導或討論提及此事),筆者決定為它寫下此段記錄,但內心依然納悶萬分:這座建造已七十四年歷史的青芝亭究竟有何拆除必要?(就算建築有損壞要修復難度也不高)再檢視2011年就列為「文化景觀」的嘉義公園,相關單位在這拆除的「執行公務」過程中可曾就此文化景觀定位有任何討論?還是大家也就毫無警覺、不知不覺地「目送」它離開?

這情況讓我們不禁要懷疑,嘉義公園登錄「文化景觀」列入文資保護難不成只是做做樣子?有實質保護意義嗎?二十多年前粗暴拆除公園集體記憶,時至今日,嘉義公園的人文價值是否依舊無法得到政府部門的審慎重視?嘉義公園的景觀、設施、植栽究竟應該在何種概念下管理?從莫名消失的一座涼亭,這或許都值得我們再深入思考。


  1.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