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嘉義市公所的過去與未來

位於嘉義市垂楊路與民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棟閒置多年的舊建築,它曾經是嘉義市政府,更早以前,它叫做嘉義市公所。許多市民對於這裡的記憶,除了行政機關的角色之外,還包括了路邊轉角的鹹酥雞、四神湯、意麵、香腸…等小吃攤,這些攤位現在都以「原舊市政府」之名在附近開店繼續營業;在更早之前,市公所前的廣場,更是每逢選舉的問政說明會、以及選後開票、公共集會活動舉辦的重要地點。這裡是一個庶民的生活場所,也是見證嘉義市歷史發展過程的公共空間,在這棟建築的背後,還有哪些故事呢?

嘉義市的縣轄市時期

嘉義市在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經歷過許多次的改變。在1945到1950年的省轄市期間,當時的嘉義市除了被劃分為新北、新南、新東、新西等四區之外,還包括今日水上、太保等兩區。1950年,水上與太保被劃出改隸屬為嘉義縣,而嘉義市也從省轄市被降為縣轄市。

但早在日治時期1930年即已升格的嘉義市,被降格為縣轄市令許多市民相當介意,且在資源分配上也相當不利,因此在地方上一直將爭取升格、恢復為省轄市,視為重要任務,在各種場合積極爭取。但嘉義市從1950年被降為縣轄市之後,經過了三十二年,1982年嘉義市才終於升格為省轄市,當時的升格被視為地方大事,甚至為此舉辦慶祝酒會!而舉辦的地點,就是在當時市公所前的廣場。

賴淵平與嘉義市公所

在縣轄市的時期,嘉義市的最高行政機關為嘉義市公所。1952年,嘉義市選出戰後第一任的民選市長—賴淵平,他也是催生興建嘉義市公所的主要人物。這一位頗富眾望的地方意見領袖,將推動嘉義市公所的新建工程視為任內重要目標。他利用第一任市長短短兩年的時間,首先以每坪一百元的低價,向市民趙石君、張鴻泉等人購買土地,取得市公所的建築用地;之後向省政府爭取補助工程經費並進行規劃設計、辦理工程發包,工程進行期間經常親自督工,僅以一年期間就完成市公所的建築工程,在1954年元旦順利落成啟用,相當有效率。

但這位積極任事的賴淵平市長,在競選連任的時候,卻因故得罪當時國民黨地方黨部,而在投票前一天突然遭到取消候選人資格,但因當時選票已印妥,故投票時居然發生賴淵平的得票數為最高票但卻落選的特殊狀況,當時市民對於賴淵平的支持由此可見。而賴淵平在此事之後,隔了幾年再獲市民支持,擔任省議員的職務直到從政壇退休。

嘉義市公所的建築特色

賴淵平親自督工的這棟市公所建築物,原本為兩層樓建築,之後因空間不敷使用而增建至三樓。建築立面為洗石子的工法,並以上下疊窗的方式開大窗,格局上以單邊走廊設計,自然採光與通風十分良好。主要樓梯均以磨石子工法施作而成,細部線條完整細膩,今日已相當少見。一樓拱廊以短牆營造出與中庭之相融氣氛,不僅線條優美,在結構上更具有相當優良之抗震作用。室內空間以單邊走廊圍繞中庭設計之辦公空間,自然採光充足,天花與燈具均以線腳收邊、樑柱接頭以弧線造形等設計,都反映出當時代的建築特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市公所是由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所設計,在距離戰後不久的1950年代,可推估當時設計、施工單位很有可能是延續日治時期的營造模式,因此舊市公所建築即有可能是戰後第一批具有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的新公共建築類型。我們在市公所的建築物身上,很容易可以發現當時流行的細部設計,讓這棟外觀看似簡樸的建築,近看時多了幾分典雅,對於戰後初期公共建築風格的研究,實有保存之價值,而一般民眾更能夠藉由實際的空間體驗,見證到當時工法的細膩與美學。

當保存遇到社區:看見新富町

舊嘉義市公所的所在位置新富里,其實也就是日治時期的「新富町」,是1930年代嘉義市第二次市區改正擴大建設範圍中的一部分,街廓發展歷史已超過80年,在新富里隨處可見不同年代的街屋、巷弄空間或經營歷史悠久的商店,是一個可輕易閱讀出嘉義市街區發展紋理的歷史區域。

新富里的居民,大多以商業經營為主,沿街住商混合的居住模式非常普遍。特別的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在民生北路與民族路交叉口的街廓內部,還存在一個早期曾經相當熱鬧的市場—「新富市場」。此市場一般稱之為「夜市」或「魚市」,根據當地居民說法,在日本時代嘉義市只有三個市場,分別是夜市、東市跟西市,當中只有夜市在早上跟夜間有營業。新富市場因種種因素目前商業活動已較為沒落,但四通八達的空間特殊性,以及與社區街坊互動的活絡,依舊維持了一個老市集的獨特韻味。

嘉義市公所正位於新富里的東南角,對照日本時代的地圖,此地曾經是「嘉義牧場」,南側以垂楊路的大河溝為界,許多嘉義子弟,對於垂楊路、沿河街與河溝兩側垂柳的景色,仍然印象深刻。新富里因里內欠缺公共空間,往往僅能封街舉辦社區活動,而舊嘉義市公所其實也是里內唯一具有公共空間潛力的地點,未來若能夠以舊建築再利用與鄰近街廓的空間特質相結合,建立起歷史保存與社區發展並存的模式,將更有助於此區域特色的塑造。

舊建築再利用:發揮公有資產的公共價值

舊嘉義市公所自1998年起,因市政府遷移而開始閒置,今年市府編列預算,計畫將建築先全部拆除後,再將土地予以標售。地方關心人士在得知此建築將拆除訊息之後,組成「救舊嘉義市公所推動聯盟」希望爭取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並舉辦市集、音樂會、講座…等活動,希望推動舊嘉義市公所能夠成為嘉義市第一個將公民參與、歷史保存與公有建築活化再利用結合的案例。

舊嘉義市公所目前雖已獲得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肯定,列為「暫定古蹟」,但最終定位仍有待進一步資料蒐集與各方不同意見的整合,市府希望以公聽會方式蒐集意見,但最後能否真正達成保存、活化再利用的目標,仍有待更多人的關心與推動。

回顧當初第一任民選市長賴淵平推動興建嘉義市公所的過程,獲得市民的支持,以低價取得私有地,市公所在有限時間、有限經費內所建造的這棟建築物,落成啟用至今已歷經六十一年的歲月,經過白河大地震、921大地震的考驗,內部結構卻依然完好無損,這也證實當初的設計與營建過程相當紮實。若能把這樣具有公益性的建築與土地留下,對未來的嘉義市民而言,建立一個珍惜前人遺產與發揚公共價值的典範,有多麼彌足珍貴!

(原文發表於2015年「六角文化聚落 空間紋理調查與書寫計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