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嘉義:散步的風景

我最感著迷的,是嘉義街巷中房舍之老舊且富生活風情,加以改建較慢,三、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建築留存最多,是我所謂「電影劇情的場景」最豐富的城市。

舒國治,《臺灣重遊》

最早看到有人寫出以在嘉義市的散步經驗為主題的文章,是舒國治於2008年再版的《臺灣重遊》1 一書中,以〈我在嘉義散步〉為題的這一篇文章。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時非常興奮,因為之前未曾讀過有人以此種眼光來呈現嘉義。漫遊高手舒國治,採用了一種由東向西、迂迴折繞的方式,在嘉義的街巷中發現他所謂「隱藏的驚喜」的散步樂趣:

便這麼向東向西,取小街,便能看到不少僻處隱晦的舊日生活情狀,這像是不經意的看到不少台灣老電影的片斷一樣的經驗,於我是特好的娛樂。…L形的弄堂,安靜極了,卻又像不久有事要發生,實是電影(Motion picture)的畫面,而不是拍照(still)的畫面。

那種和風兼台灣瓦房式町家,既是辦公室,側面推開玻璃門,或又是住家,極有生活感。我站在外面停看,覺得盯看三、五分鐘也不膩,特別是裡面有人走來走去拿東西或點菸或取報紙什麼的。這也是侯孝賢電影如此耐看的相似道理:場景深刻而人的動作合於真實人生時。

舒國治,《臺灣重遊》,〈我在嘉義散步〉

順著舒國治的步伐,我在2008年出版的第二期《慢漫刊》中寫了一篇〈長鏡頭的凝視:看見地方的生活場景〉。《慢漫刊》本身就是一本以漫遊為方法,體驗「地方、人、生活」這三個主題的刊物,在嘉義市各處的「走路」,一直是編輯們取材的重要方法,而這篇文章的書寫目的,除了試圖去捕捉舒國治文中對於嘉義街景的感受—特別是對於「生活場景」這件事,也想嘗試解讀在嘉義市我們日常生活周遭的這些「場景」,它對於我們作為一個空間的體驗者、觀察者的意義為何:

這是一個由建築、光影、氣味、觸覺…等多層次且包含了細節的場域感受,也是一種 身體主體 的地方經驗,與街道巷弄所釋放的訊息產生連結、引導作用,而在地方動態的時空中運作,並豐富了我們生活的層次。

因此,透過長鏡頭的觀點,我們得以體會那看似靜止的時空中,微妙的流動特質。有別於「井然有序」的大馬路,那看似「雜亂無章」的巷弄,所自然流露的,正是一種「生活的場景」。

但我也很好奇,究竟用走路這個方式來觀察嘉義,是否還有更早的書寫?最近讀到一篇由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王姿惠所撰寫的「《嘉義行進相褒歌》中的1930年代嘉義街景」一文中,所研究嘉義市日治時期一本重要的「歌仔冊」—《嘉義行進相褒歌》。這本1934年由嘉義玉珍漢書部出版的歌仔冊內容中,作者麥國安以小人物逛大街的描述方式,非常鮮活地呈現了1930年代嘉義市街的樣貌。

故事主角是一對夫妻,先生從外地到嘉義市從事鳳梨搬運的勞力工作,妻子因思念丈夫而搭火車到嘉義市,想找尋住聽說住在「榮町三丁目」的先生,所幸最後夫妻相遇,丈夫還帶妻子走訪了當時的嘉義市街。在此節錄其中一小段,讀者們可猜猜這對夫妻究竟去了哪裡?

來此看人得買賣 露店排去足整齊 乜項生理有人做 日向店前賣生花
此位早名桃仔尾 噴水直直透大街 公共椅仔坐廣話 行對東市隻返回

麥國安,《嘉義行進相褒歌》

一直以來,用散步的方式、節奏與過程去體驗,是我覺得深度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近年,因為部落客、社群網路、單眼攝影…等風潮的興起,「散步」在島內觀光小旅行的風氣中,可以說是一種顯學了。嘉義市在這風潮中被呈現為一個「慢」步調類型的城市,而慢速、步行取向的旅行方法中,又有哪些「風景」因為散步而被旅人們發掘出來,對於在地人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獨特的樂趣。

(原文發表於2015年「六角文化聚落 空間紋理調查與書寫計畫」)


  1. 舒國治(2008)。臺灣重遊,頁173-181。台北:大塊文化。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