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西平社區

因著照安藥局本次社區報發行計畫的邀請,我第一次來到了嘉義市的西平社區,但初次的踏勘,卻有著那麼一絲特殊又莫名的熟悉感。回去對照一下地圖,發現社區南邊有一條「老吸街」,是我國小時期曾經走過兩年的上學路徑,身體總記得許多腦袋中已遺忘的過去,那在巷弄中徒步走過的經驗,或許才是我與西平社區的第一次接觸。

從空照圖來看,西平社區具有非常獨特的區位,社區周邊圍繞著許多交通要道,有台一線省道、嘉雄陸橋、縱貫鐵路,加上近年新建的「公道一」高架橋,都直接穿越或成為社區外圍的邊界。此外,另一個西平社區地景上的大特點,就是現在一般稱為「中央大排」的大水溝,這條穿越了整條嘉義市垂楊路,接收了許多生活廢水的大水溝,從社區北側露出地面而流過,並與西平社區過去的舊地名「番仔溝」,跨越歷史遙遙相對。

承受了以上因種種交通因素所帶來的利與弊,西平社區的歷史,可從社區重要道路「信義路」的發展演變過程作為見證。信義路多年前曾經是「省道」,在嘉雄陸橋未興建之前,這條道路為通往嘉義市區的重要道路與節點,連帶週邊各類商業活動之熱絡,盛極一時。而當陸橋啟用,信義路被一分為二,原有交通機能被新的省道取代,繁華也毫不留情地隨之而去。

今日的西平社區,累積了歷史的興衰起落,走過的痕跡在社區空間中輕易可見。例如數批約民國60、70年代所興建的同時期販厝建築群,同一款式的立面車輪造型,可見當時房地產發展榮景。中央大排旁邊的一間工廠早已荒廢,從破窗往內窺視,偌大廠房空間內,設備機具全然齊備,彷彿是突然停止運作一般的奇異景色。再往巷弄裡走,一整排的低矮平房,是更早期的編竹夾泥牆木造建築,親密尺度的巷弄氛圍濃厚。拐個彎遇見已荒廢的水泥樓房,原來已到了緊鄰鐵路的社區邊緣。偶爾遇見幾處社區裡閒置的小型廠房建築,彷彿看見那台灣中小企業奮鬥的一頁歷史。社區中仍有數棟保留完整的日治時期和風木造建築,有著在地家族落地生根繁衍的庶民記憶。

社區的信仰中心,信義路上將近三百年歷史的角頭廟「龍安宮」,仍維持不錯的活動力,且廟宇建築水平亦屬上乘,結構細部皆頗有可觀。社區活動中心為早期磚造倉庫建築保存再利用,據耆老表示為早期台灣社會常見的「番仔燈」(油燈)倉庫,且相傳為外商所經營,相關文史資源頗值得深入調查考證。信義路雖已失去原有省道交通功能,但如今看來反而成為一條具有內聚潛力的鄰里型道路,不似緊鄰的省道匆忙,反而帶有幾分悠閒感,在這裡經營小生意的店面,不像做生意,反倒是像社區裡的小型聚會所。

一般而言,鐵路邊的社區往往會因為噪音的影響因素,呈現低度發展與更新遲緩的現象,但西平社區因其特殊的歷史脈絡,即便是發展過程中受到鐵路、省道、陸橋、高架橋的夾擊影響,至今仍保有清晰之生活輪廓與社區活力,更是難能可貴。初步走訪西平社區,不難發現這個社區存在的許多常民故事與生活角落,時光在這裡留下的痕跡,值得細細品味。

(原文為2013年10月完稿,發表於照安藥局社區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