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到藝術的釀造: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廳舍建築

日治時期臺灣許多酒廠都設在火車站附近,地利之便,各種產品得以快速運送各地。這獨佔的產業與區位,讓酒廠在專賣制度下成為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車站旁的這些酒廠,也逐漸成為城市發展歷史與集體記憶的一部份。位於嘉義火車站旁的嘉義舊酒廠,也正是這麼一個與城市空間、社會關係緊密扣連的場所。

嘉義舊酒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自一九一六年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創辦人赤司初太郎同時也是嘉義電燈株式會社的大股東,為日治時期在臺發展相當成功的實業家。一九二二年總督府開始針對酒類實施專賣制度,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亦被徵收,一九二四年於工場內設立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逐步建立嘉義地區的專賣事業。

煙囪、工業地景與專賣局

因為需求不多,故嘉義市區的高樓也少,早期只要是從嘉義火車站進出,或是經過附近的民眾,一定會對車站旁嘉義舊酒廠高聳的煙囪印象深刻。建於一九三〇年高度達五十三公尺的這座煙囪,於此地佇立長達七十年,一直都是此區的重要地標,迄至九二一地震後煙囪被局部拆除,現高度僅餘二十公尺。

酒廠的這座煙囪,不僅是製酒工場的重要設施,也是此區歷史發展的重要標記。嘉義出身,日治時期的著名藝術家陳澄波,曾在嘉義留下許多紀錄當時地景的寫生作品,其中一幅於一九三四年完成的《展望諸羅城》,在畫面中的遠處,畫家描繪了三根正在冒煙的煙囪,呈現出當時嘉義市朝向現代化發展的工業地景特質。這三根煙囪經比對舊地圖,推測即為電燈會社、煉瓦會社與專賣支局的煙囪。這些高聳的地標,也標記了此區域自日治時期以來的產業特質。

在專賣局嘉義支局工場對面西門町九丁目的基地上,於一九三六年的地圖中仍可指認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嘉義工場所在,之後煉瓦會社工場遷至今嘉義市磚磘里,原基地交由專賣局辦理嘉義支局廳舍新築工事,建築工程於一九三六年九月開工,隔年三月完工,並在一九三八年三月五日舉辦新廳舍落成紀念會活動。

梅澤捨次郎

在專賣局嘉義支局新廳舍落成紀念會中,負責報告整體建築工事概況的,是總督府專賣局的技師梅澤捨次郎,雖然在文資調查研究報告中提到嘉義支局「設計者不詳」,但根據相關文件、建築設計手法等線索來推論,最可能的設計主導者就是梅澤捨次郎。

梅澤捨次郎於一九一一年來台,受雇於總督府土木部營繕科,初期多協助建築的監造工作。一九一七年正式擔任總督府技手後,相關規劃、設計經驗逐漸累積,至一九三〇年梅澤被派至台南州擔任地方技師,四十歲的他,可說邁入思慮成熟與創作力最旺盛的階段。

在台南州任職的期間,他著手設計完成幾個重要作品,如台南警察署(一九三一)、台南市末廣町店舖住宅建築(一九三二)等,這兩棟建築目前都已具有市定古蹟身份,並分別保存再利用為「台南美術館」(一館)與「林百貨」。

一九三四年梅澤再從台南州調回台北擔任專賣局技師,一直到他一九四二年離職的這段期間,梅澤協助專賣局執行許多建築的新建任務,包括新竹與嘉義支局的廳舍建築工程。興建年代接近的新竹支局(一九三五年完工)與嘉義支局(一九三七年完工),在設計與材料都有頗多值得比較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裝飾煉瓦時代的建築

陳澄波在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嘉義市制五周年紀念誌》一書中,從藝術家的觀點[1]指出當時嘉義市出現許多值得讚賞的新建築,在風格上正進入一個具有美感的「裝飾煉瓦時代」。陳澄波所指出的「裝飾煉瓦」也就是當時已逐漸成為建築立面主流材料的「磁磚」(タイル),包括完工後被稱為「全島第一摩登」的嘉義驛(一九三三)、嘉義稅務出張所(一九三三)等當時嘉義市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公共建築,均大量使用磁磚作為這些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的主要立面材料。

回應了「裝飾煉瓦時代」的當代趨勢,嘉義支局與新竹支局採用了頗類似的磁磚計畫,且皆採用了北投窯業株式會社所生產的磁磚,在調查研究報告中,此磁磚樣式稱之為「scratch風格磁磚」。堀込憲二(二〇一一)於其研究中則將之歸類於「tapestry磁磚」,主要特徵為乾式成形,以具scratch風格紋路的模具壓印、上釉製作而成,且兩棟建築的磁磚都一樣只貼了正立面與側立面,背面都僅水泥粉光而未貼磚。

嘉義支局採取經濟且方便空間佈局的L形配置,建築量體於L形的外側轉角以圓弧形設計,創造出帶有幾何與流動感的現代風格,立面則以水平的雨庇、女兒牆的線腳強化水平線條。而在外觀上最引人注目的結構設計,莫過於出挑三百九十公分的入口雨庇,採反樑設計並將之隱藏在雨庇的版中,此種手法也顯示出設計者對於鋼筋混凝土力學特質的掌握與自信,且不同於新竹支局採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嘉義支局全棟皆為鋼筋混凝土造,並以托架強化樑柱交接處的結構韌性。

在梅澤捨次郎的建築裡,很難不去注意到他別出心裁的樓梯設計。作為重要的垂直動線,樓梯安排在緊鄰入口門廳的位置,側邊立柱並以獨特的八角柱式吸引使用者的目光;梯井兩側採光,東側為垂直向的長條窗,南側則是大型的圓窗,自然光線十分充足;曲線流動感的扶手與形體,都讓樓梯從機能構造物提升到強化整體建築空間的美感經驗層次。

此外,入口門廳可見特別設計的圓弧形深樑與立柱,作為轉換空間的細部處理,在嘉義支局這種圓弧形帶來的流動感,可說是內外相互呼應,讓原本較為嚴肅的辦公廳舍建築,透過柔性線條的運用,帶來不同的氣氛。

整體而言,從外觀可見明顯現代主義風格的專賣局嘉義支局,細部仍可見古典裝飾手法,這都是當時建築美學思潮從古典轉換到現代主義的見證。充分掌握了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構造特性,專賣局嘉義支局以經濟有效的方式,讓機能與美感在本案達到頗理想的平衡。

從建築到藝術的釀造

專賣局嘉義支局於二〇〇〇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完成修復工程後,決定以市立美術館作為再利用定位。二〇一四年起,歷經六年的設計與施工,於二〇二〇年十月完工啟用。嘉義市立美術館開館後,各方均給予高度評價,並獲得2021年臺灣建築獎首獎。

巧妙地運用了嘉義支局古蹟保存與兩棟不同結構系統的舊倉庫改造,建築師設計團隊在不同時期建築之間提出精彩方案,以「建築的修補造型論[2]」精巧操作舊建築與新機能的轉換。新建築不僅延續嘉義支局古蹟舊建築的立面語彙,並大膽地將主入口調換至背面,創造出內聚性的廣場,與之對話的展覽廳也呼應了城市與美術館之間的藝術交流意涵。

頗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新設置的樓梯,從一樓至四樓,在每個轉折停留處都可見其佈局的巧思,建築師在樓梯結構與構造的細膩處理,讓樓梯成為美術館空間的主角,亦可與古蹟棟的梅澤之梯對話比美。樓梯是梅澤在他著手的每個案子,不會草率處理的重要空間,在上下的身體移動之間,在視角的流動之間,釀造出建築與藝術交融,那細膩層疊、另人回味的獨特感動。

(原文為2022年10月完稿,發表於《薰風》雜誌)


參考書目:

  1. 薛琴計畫主持(中原大學),《嘉義市市定古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調查研究》,2003,嘉義市政府出版。
  2.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8期,2011年12月,頁19~48。

[1] 陳澄波,〈嘉義市與藝術〉,《嘉義市制五周年記念誌》,1935,頁92~93,嘉義市役所出版。

[2] 王銘顯,〈建築的修補造型論〉,建築師雜誌,2021年1月號,頁9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