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義市舊城區的範圍裡,真正橫貫東西的街道,其實並不多,中正路是其中一條。中正路,舊稱「二通」,是老嘉義人習慣的街道名稱。「二通」顧名思義,是日治時期僅次於「大通」(今中山路)的重要道路,而當時在這條街道上,主要多為本島人所開設的店面與消費族群,故又稱「本島人街」。據老一輩的嘉義人描述,早期二通的繁華程度並不亞於大通,沿街商業交易十分熱絡,人群往來摩肩擦踵,盛極一時,其發展痕跡今日猶存。
考證二通的街道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自清朝時期。根據文獻記載,今日嘉義火車站一帶,原為清代的牛墟(註1),且因位於城外郊區人煙稀少地帶,故稱「牛墟尾」,此段歷史筆者亦曾於二通鄰近火車站的重要廟宇「西安宮」,聽廟方人員講述當地廟宇的遷移與發展歷史中提及,可茲印證。
從「牛墟尾」的市集與嘉義城之間,至少在清代末期即已存在一條往來道路,並有居民定居形成聚落。從牛墟往城內方向走,沿途可經過清代舊地名包括:「店仔尾」、「石路仔」與「西門外街」等(註2),最後抵達西門進入城內,這條路徑我們可在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中清楚看見。此外,在1895年日軍繪製的《嘉義戰鬥圖》中,也可發現此條路徑成為日軍進攻嘉義城西門的路線,並標示出「店仔尾街」的地名與聚落範圍。 閱讀全文〈本島人街:嘉義二通街道歷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