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美之庭:城市美感的中介

當嘉義市立美術館一揭開工地圍籬的神秘面紗,在美術館新舊建築之外,美麗的庭院空間立刻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庭院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向來是空間規劃的重要主題,在嘉義市尚可見到的日式木造住宅建築,其空間配置就是透過從前院、玄關、室內空間到緣側、後院等一連串空間的轉換,來表現其室內與外部環境的豐富層次。

城市裡的公共建築並不一定具有設置庭院的條件,而且不同於公園的休憩性與廣場的公共性,同樣作為城市裡的開放空間,庭院與建築關係更為緊密,其屬性是帶點公共也帶點私密。庭院空間在表現上如何與建築相呼應?如何透過空間配置創造更好的街區關係?都是設計者所必然面對的課題。

閱讀全文〈嘉美之庭:城市美感的中介〉

走讀美術館的街區記憶

大學時代回嘉義經常搭乘國道客運,每當車子斜斜爬上嘉雄陸橋,通常也就是旅客們拿起行李準備下車的時候,經過酒廠前玩具店的充氣恐龍,客運最終站就停在公賣局前。

因為家裡距離公賣局並不遠,我下車後通常是自己走路回去。記憶中因為總是在夜晚回到嘉義,步行經過公賣局附近街道時,已是一片寧靜。當時的嘉義酒廠已逐漸搬遷至民雄新廠,偌大的街區加上稀少的人煙,給人一種寂寥感。印象中這個街區內除了一般民宅之外,也有一些倉庫與幾間小型的鐵工廠夾雜其中,大多是老房子。

多年後,隨著酒廠、公賣局這些工業遺產空間的轉型,這些歷史久遠的工業生產重地,如今已有截然不同風貌。舊酒廠已是嘉義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而公賣局透過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模式,以美術館的定位重新出發,並且突破以往原貌保存的空間限制,透過建築增建與新舊對話的策略,在歷史空間疊加新的創意能量。 這些具有城市地標特質空間的轉型,除了創造城市歷史的多樣性價值之外,新的藝文產業動能與周邊街區社群的互動關係,在都市發展過程中是頗值得持續探索的課題,本文藉由耙梳美術館周邊街區的歷史脈絡,嘗試建立一個城市文本閱讀的理解基礎。

閱讀全文〈走讀美術館的街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