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監獄的故事: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

監獄的空間

談到監獄空間之前,透過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對於英國監獄改革的提倡者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所提出的「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的分析,有助我們理解監獄空間之所以形成的特質與發展脈絡。全景敞視監獄的基本構造原理是以中央監視塔為核心,四周則是環狀配置的舍房建築,傅柯認為這種全景敞視建築讓被囚禁者處於一種「被觀看但不能觀看」的規訓狀態之下,並且「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的可見狀態,從而確保權力自動地發揮作用」8,正是透過這種「可見的但又是無法確知的」權力機制的運作,構成了監獄空間根本的運作模式。

(一)空間組織架構

在整體空間組織配置上,嘉義舊監獄可以劃分為行政管理區、放射狀的舍房建築、工場作業區、農場作業區、婦育館(女監)等五個區域。這五個區域所構成的場所,透過大小、高低、遠近與軸向的安排,在個體與整體之間維持著層級關係,而呈現一種井然的權力秩序9。反映在嘉義舊監獄整體配置的中軸線上,則是以典獄長室所在的行政管理區為最高的核心建築。

從監獄內部組織編制的主要科室來看,包括作業科、教化科、總務科、戒護科、衛生科、調查分類科等六個單位,即管轄了整個監獄的絕大部分空間與人員。透過嚴格的分類、管制與監視,從拘禁、勞動到一整天的生活作息,無一不是就定位按表操課以貫徹管理目標,監獄的整體空間體現的正是一個獨立運作、共同生活的微社會。

(二)空間構成元素

嘉義舊監獄跟大多數古蹟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並非單一棟的建築物,而是由圍牆內2.38公頃的土地上,各種機能功用不同的空間所組成,與一般古蹟導覽最大的不同,在於訪客必須穿過重重的鐵門關卡,並且需在室內與室外之間穿梭。一趟完整的嘉義舊監獄導覽行程,則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

  1. 監獄入口門樓:簡潔而富有現代精神的建築量體,兩側開圓拱窗,由此延伸中央對稱的軸線一直到監獄內部。厚重的拱形木造大門高4.2米,是由9公分厚的檜木板與螺栓鐵件所拼接組合而成,整體所傳達的是權威象徵的氛圍。大門圍牆外的涼亭,則是家屬在等候入監探視時的休息場所。
  2. 典獄長室:位居行政管理區的核心位置,典獄長室作為嘉義舊監獄內最高權力指揮所在空間,內部空間設計獨具古典華麗之建築語彙,更突顯出典獄長室異於監獄內部其他空間的權力位階。
  3. 接見室:監獄內唯一跨越行政管理區與戒護區的空間,就是接見室,這裡也是受刑人與家屬會面,充滿各種複雜心情的空間。嘉義舊監獄共有兩間接見室,其中一間為女監專用。受刑人依接見辦法規定與家屬隔著鐵窗玻璃,透過內外電話對談。在受刑人的後方裝設有錄音監聽設備,主要目的透過通話內容掌握受刑人可能的情緒危機,另一方面亦防堵其透過暗號或密語與外界聯繫。
  4. 中央台:嘉義舊監獄最具特色的放射狀平面配置型態,是透過三條舍房翼樓的中央走道與中央台連結。在電子監視系統尚未問世的時代,三條連通各個舍房的中央走道與通往外部的門戶,全部都處在中央台的監控之下而無所遁形。中央台所發揮強大的監控效果,充分運用了最精簡的人力即可達最有效管理的空間優勢。此外,中央台的前方裝設全監各區域的警報系統,與緊鄰中央台的戒護科,共同擔負起監獄安全管理的重責大任。較特殊的是在中央台的正後上方,為一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木質佛龕,雕工精緻,在日治時期是監獄內的信仰祭祀中心。
  5. 舍房:包括了與中央台相連的智舍、仁舍、勇舍以及獨立區隔的婦育館(女監),其中在智舍、勇舍各有22間雜居房,其餘40間均為獨居房。女監因規模較小舍房數量也較少,僅有12間雜居房。每個進出口均嚴格管制,受刑人在舍房內的活動相當有限,在嘉義舊監獄遷移至嘉義縣鹿草新監之前,空間更是嚴重不足,最多收容人數高達723人(民國74年),甚至連僅一坪多大小的獨居房,都必須擠進兩人。舍房為磚木混合構造,所有對外開口都裝設鐵條、柵欄等防逃設施,在舍房與中央走道間則留設一監視開孔,兼具送飯用途,靠外牆一側則設置兩個通風口。
  6. 空中巡邏道:在智仁勇三條舍房建築的上方,各有空中巡邏道的設計,管理人員可從走道頭尾兩端牆壁上的爬梯,登上舍房上方的走道,透過鏤空設計的天花板,監看下方舍房內受刑人的一舉一動。
  7. 工場:監獄的日常生活中,身體的勞動佔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工場即是監獄內受刑人進行相關作業工作的場所。工場的作業內容往往也隨著社會背景而變遷,從早期的木工、編繩、鉛版印刷到現在新監多樣化的作業成品與接受外界委託製作產品等,從工場的作業項目演變也可看出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嘉義舊監獄的工場共有四間,建築主要均採木構架的結構系統,牆面則採用竹編灰泥牆。屋面斜坡設計太鼓樓以增加採光面積,屋架採中柱式木桁架結構系統,提供室內大跨距的工場作業空間。在第三、四工場建築物周邊,亦設置斜撐柱以補強整體結構。此外,工場也兼具用餐、上課,以及衛浴空間的功能,因此在鄰近工場的室外空間,都設有浴池。
  8. 農場:嘉義舊監獄在監獄的後方設有自營農場,作為菜園、豬舍等空間使用,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提供了相當重要的食物與營養來源。而負責照顧農場的就是監獄的受刑人,早期監獄還有設在外部的農場,位於嘉義舊監獄東側的土地上,開墾種植甘蔗、稻米等作物,前往工作的受刑人必須繫上腳鐐腰鏈,穿過鄰近的監獄員工宿舍區,到圍牆外的農場工作。
  9. 病舍:病舍位於仁舍的後側,也是一個嚴格管制的獨立區域,這裡歸監獄的衛生科管轄,同時具備了隔離與抑制疾病的作用。病舍的空間設有牙科診療室、患病的受刑人隔離居住的病室、藥物室等。
  10. 日新堂:過去稱為教誨堂,這裡提供的是監獄內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拘禁、勞動之外,最重要的一個日常生活項目。這裡透過集體的教化、教誨與休閒娛樂性質的康樂活動,提供了受刑人在心靈上、精神上最重要的抒壓管道。
  11. 圍牆與崗哨:這兩個空間元素是外界對於監獄的第一印象,高聳的圍牆與尖銳的刮刀刺絲網,以及荷槍實彈的崗哨,共同建構了監獄層層管制的最外圍也是最後一道的監視管制防線。
  12. 庭園景觀:在嘉義舊監獄建築群之間的戶外庭園景觀,除了交由受刑人負責維護管理之外,其中絕大部分的景觀設施,也都是由受刑人所設計施工。

從以上空間組織架構與空間構成元素可以看出,嘉義舊監獄的空間便是依循著傅柯所說的規訓狀態下的權力機制而建構。這些明確顯露出隔離與監視特質的空間,掌握了在監獄內生活的所有人員,並在空間中確實地被運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