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隍廟的昭和美學

探究一個地方與信仰的關係,我們或可試著從以下的提問開始:信仰如何作用在民間?我們又如何從信仰看見社會的作用力呢?嘉義城隍廟是嘉義市經歷日治時期「眾神歸天」廢廟政策過程中,少數保存的廟宇之一,也因此讓我們得以藉由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一探嘉義在日治時期的信仰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互動概況。

嘉義市是全台最早建城的城市(諸羅縣城,西元1704年),草創之初,並無城隍,後由諸羅知縣周鍾瑄捐獻建廟,廟址就座落於縣署(今東市場)南側,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落成。建廟三百多年來,結合了政治與日常生活的能量累積,嘉義城隍廟一直是嘉義市最重要的庶民信仰所在。

目前嘉義城隍廟建築的現貌,主要是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所修築,並聚集了當時台灣許多頂尖的匠師共同參與,費時五年,於昭和十五年(1940)竣工。走進城隍廟,除了經典的匠師工藝之外,在嘉義城隍廟的正殿左右兩側牆面上,非常特別地留有兩幅書寫日本和歌的交趾陶,文字帶有效忠宣示意涵,可見當時的修建過程中,日本殖民政府以官方角色參與的作用力。

所謂的傳統,並非一成不變,每個時代的作品多少都會反映當時的社會氛圍。嘉義城隍廟的建築,有部分的柱頭裝飾,即「突破傳統」地採用了西洋古典柱式的建築語彙。而另一處也很值得探究的焦點,就在拜殿藻井的木雕裝飾中,居然出現了日本紳士裝扮的人物。昭和時期修築城隍廟的匠師,刻意運用了當代的元素,代表了傳統體系面對社會潮流的衝擊,所採取的回應姿態。

信仰作為文化的一環,也留下當代社會作用力的足跡,不論是由上而下的政治權力作用,或西化潮流的符號擷取,都隨著歲月在庶民的香火中化為裊裊青煙,也化為在地文化重新詮釋與理解的養分。

(原文為2021年8月完稿,發表於「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刊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