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街區空間與文創發展策略探討

五、結論與建議:從街區發展到城市品牌

近年嘉義市的能見度已有所提升,島內旅行與消費模式的改變,讓嘉義市再次進入另一個關鍵的轉型時代,街區空間特質的醞釀與開發,找到驅動街區活力的動能,都將是嘉義市在這個「街區時代」正在實踐、實驗與面對的挑戰。值此重要階段,或提出幾個可能接續進一步思考的議題輪廓:

1.地方風格與消費模式

網路消費的時代,電商崛起、零售被打趴,但「快速」的經驗往往也停留「淺層」,真正的挑戰不在於「一百萬人來一次」,而是如何讓「一萬人來一百次」。街區的優勢就是可以從自己的脈絡去出發,發展出自己的特質,一個擁有許多不同特質街區的城市,自然會讓人意猶未盡地不斷重訪。開創有層次的消費模式,發展體驗經濟、深度走讀,營造街巷空間的細膩尺度感,都是可以持續開發的方向。

2.人本思維與空間治理

「慢才看得見細節」,適合嘉義市尺度與速度的體驗工具,在近年已有愈來愈多機會,如共享單車、電動公車等,讓更多人有機會用不同的速度來體驗嘉義市,但除了交通運具之外,「以人為本」還可以更深刻地展現在城市的不同面向。例如城市的人文資產,包括歷史、文學、文化資產等,透過資源盤點、調查研究與發表,厚實城市的軟實力。擁有新舊並存的景觀風貌,是城市多樣性的展現,鼓勵老屋的保存,在嘉義市也證實得到不錯的回報。在地生活的真實感,也是許多城市逐漸失去的特質,如傳統市場,能保有人與人之間帶有溫度的互動,也是能夠吸引、凝聚人們情感的重要元素。

3.區位角色與城市意象

作為嘉南平原上的重點商業城市,嘉義市區位角色的視角自該往外延伸,當代的街區發展思考,應更積極地去朝向周邊地區進行主動對話與資源連結。如阿里山林鐵從山上運送木材到嘉義市的鐵道角色,迄至1930年代在中央噴水池設置「新高阿里山登山口」霓虹塔所創造的「登山口都市」意象,嘉義市與山林的關係並非如現在疏離,隨著近年山岳活動的盛行,嘉義市更應該去重建與周邊山林地區的互動。

文化內涵的積累非一朝一夕,學習活用歷史積累的人文資產,重塑嘉義市的地方風格,找到適合自己尺度與速度的消費模式,建構以人為本的景觀敘事,活用街區發展策略,在城市競爭的浪潮中,嘉義市可以找到建立自我城市品牌的一條路。

(原文為筆者於2021年3月完成,提供給台灣經濟研究院辦理「 2021年台灣設計展」相關專案研究使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