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監獄的故事: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

結語:監獄的再生

日治時期與嘉義舊監獄同期興建的臺北刑務所、臺北刑務所宜蘭支所、新竹少年刑務所、臺中刑務所、臺南刑務所等老監獄,今日俱已改建或拆除,僅存嘉義舊監獄尚完整保留初始規劃原貌,而成為台灣文化資產界的監獄建築唯一案例。

在國際上以監獄空間為主題的古蹟活化再利用案例,其實相當豐富且多元,舉鄰近台灣的日本為例,以位於北海道的「網走監獄博物館」最為著名。根據在2001年所舉辦「嘉義舊監獄空間保存再造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應邀來訪的網走監獄博物館館長小野塚正衛指出,每年到北海道網走監獄博物館參觀的人數,光是來自台灣的遊客便高達一萬人次以上。此外,以監獄、集中營等地點為參訪主題的「悲暗觀光」(Dark Tourism),更是近年來頗受觀光學界所注目,具有相當獨特性的旅遊文化現象。

目前嘉義舊監獄是由法務部矯正司臺灣嘉義監獄所管理,而法務部所提出的規劃構想中,嘉義舊監獄將轉型成為「獄政博物館」。嘉義舊監獄作為國家文化資產法所界定的歷史文化遺產,並作為見證台灣司法獄政演進的重要見證,在未來邁向「老監獄新生命」的旅程上,更具備了多元發展的可能潛質。嘉義監獄於2004年委託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進行嘉義舊監獄的空間修護調查與再利用規劃,所提出的整體空間再利用構想是以具有歷史氛圍的嘉義舊監獄空間場景為保存核心,而再利用的價值並不以「產值」為唯一衡量標準,更強調嘉義舊監獄在法治教育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在目前的規劃中,未來嘉義舊監獄的發展將以分階段分區的方式進行,除了舊監獄古蹟主體之外,包括嘉義舊監獄鄰近的宿舍區、看守所等空間,都將逐步納入整體發展計畫範圍內,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園區。在嘉義舊監獄空間再利用方面,主要發展定位包括:史蹟導覽、拘禁體驗、獄政展示、法治教育、開放場域等五大主題,在空間機能配置方面,則提出包括:以導覽為主展示為輔的低限概念、機能散置、監獄事件結合實景、機能遷就空間特性等四個主要原則10

從一個封閉的、阻隔的「隔離」場域,監獄的神秘面紗在「監獄再生」的同時已經揭開,並成為我們社會整體文化價值的一部份。訪客藉由參觀這些別具有故事性的歷史地點與空間,讓過去只專屬於受難者的歷史記憶得以昇華,成為整體社會歷史見證與教育傳承的一部份,進而讓我們面對歷史,以避免重蹈覆轍,並能夠以謙卑的態度,來理解與學習人權的尊重與寬容的真諦。

(原文為2006年6月完成,發表於《律師雜誌》)


  1. 林崇熙,2003,〈邊界與游移—文化資產保存體系與人才培育的再思考〉,《文化資產九二一震災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34-135。台北:文建會。 ↩︎
  2. 司法改革雜誌編輯部,2002,〈司法與文化的交界—嘉義舊監的保存運動〉,《司法改革雜誌》第38期,頁42-44。 ↩︎
  3. 黃徵男,2004,《21世紀監獄學》,頁2。台北:首席文化。 ↩︎
  4. 蘇明修等,2004,《嘉義市定古蹟嘉義舊監獄修護調查及再利用規劃研究》,頁28。嘉義:臺灣嘉義監獄。 ↩︎
  5. 同註4,頁46。 ↩︎
  6. 同註4,頁53-57。 ↩︎
  7. 自由時報,「重刑犯監獄 法務部催生」,2005年3月15日,第18頁。 ↩︎
  8. 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頁201。台北:桂冠。 ↩︎
  9. 鄭博文,2003,《權力場域的三個空間向度之建構—嘉義市、嘉義舊監及身體之研究》,頁67-71,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10. 同註4,頁407-412。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