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嘉義公園

2018年五月,為了呼應「珍的散步節」(Jane Jacobs Walk)—一個向著名的都市研究與行動者珍雅各女士(Jane Jacobs,1916-2006)致敬的活動—我在嘉義自主舉辦了一個城市空間走讀活動,號召一群有興趣的朋友,共同走訪這個在嘉義市頗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間—「嘉義公園」。

公園的誕生

嘉義公園始自日治初期的市區改正,原本車站前方的公園預定地,因1906年嘉義梅山大地震之後配合重建變更用途,而將公園改設置於嘉義市區東側的山仔頂庄,初期面積廣達一萬六千餘坪,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11月3日正式開園。這一大片的綠地,日後與鄰近的嘉義林試所實驗林(今嘉義樹木園)共同形成嘉義市區面積最大、也最受市民喜愛的公共綠地。

閱讀全文〈走讀嘉義公園〉

嘉義公園的景觀風格

從現況來看嘉義公園,完全是一個充滿了混雜風格的空間。組成這混雜風格的元素,則是這一百年來,各種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在公園這個空間植入或局部改造的累積。

從早期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功碑,是清代舊城所保留的文物,也是公園內立碑的濫觴,此後嘉義公園內陸續移入、設置各種紀念碑,佔據了公園的不同角落。這些石碑不止是歷史文物,也形成了公園內一種仿若考古般的歷史凝視。 閱讀全文〈嘉義公園的景觀風格〉

1948,公園雨霽

1948年,當時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與文人雅士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人,成立嘉義市的「新八景」評定委員會,在所評選出的八個景點當中,嘉義公園以「公園雨霽」名列其中,並有如下文字描述:

「中山公園(即「嘉義公園」)距市東約數百步,坦道如砥自火車站行半小時可達,園中樹木蔥籠,丘陵起伏,澗水環迴,苔徑曲折,池亭水榭,佈置有方。異木奇花,四時常開,身臨其境,塵慮都刪,尤其新雨初霽,碧空雲淨,夏木滿園,嬌翠欲滴,奇花滿境,嫩竹蒙茸,遊息者身心為之一清。」(資料來源:1954,《嘉義文獻專刊 創刊號》)

「霽」是雨停後天氣放晴的意思,「公園雨霽」所描繪的正是嘉義公園在雨後,園內樹木花草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嘉義「新八景」所標記的都是當時嘉義市區相當具有特色的景點,然而時隔不到一甲子的歲月,這些當時的優質景觀大多都已消失或破壞殆盡。 閱讀全文〈1948,公園雨霽〉

嘉義公園

在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並沒有「公園」這個名詞,城市裡的園林空間仍以私人庭園為主。日治以後,引自西方的現代化都市規劃理念,由日本政府逐步在台灣落實,「公園」也才首次出現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嘉義公園是嘉義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園,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8月26日創建於嘉義市區東側丘陵地原嘉義農會的農場(註:嘉義公園正式開園日期為明治44年11月3日)。嘉義公園也是台灣在日治初期都市計畫中,第一批建設開闢之公園(註:台灣第一座公園為1897年台北圓山公園)。

最早在日本政府的規劃中,嘉義公園並非設置於今天所在地點,而是位在鄰近嘉義車站前「大通」(今中山路)北側的土地上。當時之所以於此地設置公園大型開放空間之目的,一方面為鄰近火車站的迎賓公園,另一方面1906年嘉義大地震災之後,公園的開放空間也反映了都市防災避難空間之需求。

資料來源:蔡俊堯,2004,《日治時期嘉義市區改正計畫與公共建設》,台科大碩士論文。

但在地震之後,因嘉義市推動市區改正進行土地徵收的需要,為安置原本居住於舊城區內之日本人,此公園預定地改提供給日本人使用。而公園則遷至市區另一頭的東側丘陵地來設置,整體定位也改為以觀光休憩為服務目的。

這個政策上的變化讓「大通」的發展,隨著兩端嘉義車站與嘉義公園的連結,帶動了整個軸線上的區域發展,嘉義市也因此擁有了一個有別於其他都市公園大多是平緩地形發展的形態,而是一個有小溪穿過與丘陵地勢起伏,自然景觀變化層次豐富的公園。 閱讀全文〈嘉義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