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草地尾」

「草地」(tsháu-tē)這個語詞,除了用來形容一片長滿草的土地之外,也常被拿來作為指涉鄉村地區的形容詞。記得小時候住鄉下,長輩們有時會對客人說「阮遮卡『草地』啦~」的時候,「草地」似乎也內化在鄉村人們的心裡,呈現都市人對於鄉村的刻板描述。

嘉義市也有許多「草地」,特別是在西側郊區存在許多早期的農業聚落,如北社尾、大溪厝、柴頭港…等,都是位於今日嘉義市境內的農村聚落。而在嘉義市的東南角,現在的芳草里一帶,過去的舊地名甚至就直接稱為「草地尾」,顯見其鮮明的「草地」特質。

「草地尾」聚落發展的歷史甚早,在康熙年間的諸羅縣治圖中,即可見到聚落名稱標示。日治時期的堡圖更可清楚看到草地尾聚落中央有一道路穿過,往北銜接了嘉義城的南門,往南則以渡口跨越八掌溪,通往今嘉義縣中埔鄉,可見草地尾在清代以來,嘉義城與中埔南來北往的動線中,其區位角色的重要性。

今日草地尾聚落最重要的歷史見證,是一座於清同治3年(西元1864年)由士紳賴時輝捐錢建造的「糯米橋」(現已指定為市定古蹟),但橋不是用糯米做的,而是運用到糯米、蚵殼灰加紅糖混合成黏著材料,再與石塊疊砌構成。這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古橋,同時也跨越了一條嘉義市最知名的重要水圳—「道將圳」,其取水口就在義渡北側的八掌溪畔,也是嘉義地區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 你若有機會走進宣信街,可把速度放慢,經過糯米橋、道將圳,感受「草地尾」古道的歷史,一直往南到了八掌溪畔,再步行登上彌陀映月橋,眺望東側山景或觀西側夕陽,這是數百年來草地尾與八掌溪所共同編織的地景故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