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嘉義二通(上):仁愛路至民生北路段

雖然在嘉義市生活這麼多年,但曾經騎車經過無數次的二通,卻很少有機會好好地、慢慢地走它一遍,藉著這次六角聚落空間書寫的計畫,終於有機會對這條嘉義人心中真正的「老街」,用自己的雙腳與空間觀察的心與眼,進行「二通再發現」的小旅行。

跟幾位朋友相約從嘉義市仁愛路的二通入口出發,第一眼讓人注意到的,是街道兩側密集開設的飯店與旅館,這顯示出二通緊鄰嘉義車站的區位,對街道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影響。自嘉義車站1902年設置以來,二通正是扮演了從車站到舊城之間,相當重要的商業動線角色。

經過此旅館地區的路旁,我們注意到在一條小巷的入口處,設置了一個廟宇的小牌樓,這裡是主祀四城隍的「西安宮」。入內一訪真是別有洞天,很難想像在繁忙的商業街道中,竟有這麼一個獨特的廟宇空間存在。西安宮的沿革與嘉義車站可說關係十分密切,這裡除了可追溯清代牛墟尾(今嘉義車站所在位置)的空間歷史,也與日治時期嘉義車站一帶以搬運維生的苦力們,拜拜求藥籤的歷史相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宮所發展出的家將文化,廟方所保存的器物、雕刻、圖繪…等,甚為少見且精彩可觀。

離開西安宮繼續沿著二通往東走,兩側建築雖多所改建,但街道兩側多變的街屋建築樣態,可說就是二通的發展史。我們在街道旁,發現了一處僅餘立面騎樓的廢墟,記得曾聽老一輩提過的二戰期間嘉義市空襲,火車站前建築幾乎全部燒毀殆盡的慘狀,此地推測或許就是當時所遺留,而未曾被修復的空襲後場景。

附近有一處閒置的木造三層樓街屋,看騎樓的一塊老招牌,寫著「富山旅社」,這旅社的時光不知在何時停留了。一旁是種子行的招牌,五碼的電話,顯示出它經營的年代。再往前走,左手邊出現一間三連棟的街屋,木造的二樓沒有陽台,但有著美麗的鐵花窗,記得多年前曾經訪談過其中一間老店,還記得是一間歷史悠久的礦油行,如今也已閒置。

經過西門街,在郵局的對面發現另一間連棟的木造街屋,二樓一樣是沒有小陽台的設計,木窗的隔柵與開窗簡潔俐落,其中一間還在外推氣窗的線條分割下了功夫。這四連棟的街屋其中一間開了髮廊,有點低調但具現代感的裝潢風格加上圓形小招牌,搭配立面未遮蔽上了白色漆的木造建築,有當下頗流行的舊屋再利用氛圍。

繼續往前經過了日治時期的「遊廓」,現在多已成為鋼筋混凝土造的新樓房,當時的酒樓已不復見。但在街道的北側,一棟有著二樓小陽台的建築吸引了我們。這間工具行似乎也已經沒有營業,但全部使用洗石子當立面建材的建築,在二通其實並不多見,它展現了洗石子細膩的施工技術與簡樸卻不失典雅的質感。

過了新榮路,兩側店家的營業內容與建築方式有又所不同,不少店家的招牌,都以山產為主打,這又是二通在早期商業上的一大特色。往前到了西榮街與二通的交叉路口,這裡應該是二通至今保存最完整的路口,因為除了東南角的建築有改建之外,其它的街角建築幾乎都保持原有立面,沒有變動過。當中最知名的應該是「嘉義藥局」這棟建築,在這個寧靜的街角,它獨特的洗石子山牆、精緻的造型開窗所構成的立面,相當具有代表性。

經過了西榮街,也接近我們二通小旅行的第一個分界點,看到之前雖沒營業但都會打開的「中央醫院」鐵門已經拉下,不禁想起以前經過時都會看見那位經歷過原子彈爆炸傷害,卻奇蹟活下來的老醫師,坐在醫院門口抽煙看報紙的畫面。附近一位住二通的阿伯,跟我們講述了一小段二通土地價格起落史,當年曾經一坪高達六十萬的土地,在今日聽來猶如神話一般,但可想見當時二通繁華的程度。

走過二通這一小段路,或許有人看見的只是閒置的店面與廢墟,但我們也看見這條看似凝固在過往時光的街道,它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與氛圍,或許,這些歷史與故事也將成為它再生的養分,二通的街道歷史,還有待我們繼續發掘下去。

(原文發表於2015年「六角文化聚落 空間紋理調查與書寫計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