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嘉義紅毛埤(蘭潭)與襟山園林

林玉山作品,〈夕照〉,1933

紅毛埤(Âng-mn̂g-pi)

嘉義市區東側有兩座水庫,分別是蘭潭水庫與仁義潭水庫,其中蘭潭水庫為日治末期1944年啟用,戰後曾以「蘭潭泛月」入選嘉義八景(1948年評定)。蘭潭水庫所在地有一舊地名為「紅毛埤」1,推測地名來源可能是與荷蘭人有關之水利設施(參見《嘉義地名辭書》,頁26),但此說跟另一個紅毛埤是「荷蘭人操練水軍之處」的說法一樣都缺乏證據證明,而「蘭潭」一名則可能是戰後列入嘉義八景之後才被廣泛流傳、被官方使用的名稱,但總之,老嘉義依然稱呼現在的「蘭潭(水庫)」為「紅毛埤(Âng-mn̂g-pi)」。

林玉山的〈夕照〉與紅毛埤

在日治末期淹沒成為水庫之前,紅毛埤就有從事農業的散村聚落存在,從堡圖亦可見有一平坦農田谷地。嘉義出身的著名畫家林玉山,曾於1933年在紅毛埤畫過一幅作品〈夕照〉,所描繪的就是當時尚未被水庫淹沒的紅毛埤田園景色。〈夕照〉作品後來佚失,林玉山在1993年又根據當年寫生稿重畫一幅〈諸羅風情〉,再現他記憶中的紅毛埤。

筆者的外曾祖父巫禎祥(曾任嘉義公學校教師)也曾經在紅毛埤購買十多甲土地種植花卉果樹等,並經營一私人莊園稱「襟山園林」,惟大部分均已被水庫淹沒,而林玉山〈夕照〉作畫因緣,就是林玉山去拜訪他的老師巫禎祥時,於紅毛埤寫生所創作。

紅毛埤與「襟山園林」的回憶

筆者的阿嬤葉媛美女士(1921~2021),她的少女時期也有許多快樂歲月就在紅毛埤的「襟山園林」渡過,以下是2004年筆者跟阿嬤訪談紅毛埤的記憶時,所留下的一些口述紀錄:

葉媛美女士與其家族(巫姓家族)曾於1929年至1939年間於紅毛埤居住,主要是經營農園(取名為「襟山園林」)與避暑休閒等用途。

在1930年代,紅毛埤大多是一片一片的農田、果園,種植花生等農作物,周遭多為相思樹林。當地的住戶並不多,沒有超過十戶,且多為以竹子所興建的簡易住宅。

她印象中在紅毛埤谷地最低窪處,有一口「關娘媽井」(註:台語發音),長年均滿水位,水質甘美,且井口與地面平齊,取水十分方便。

當地也曾經有「土匪」居住的遺跡,是磚造的建築。相傳土匪身手矯健,在樹枝之間攀爬擺盪,猶如猿猴般靈活。

當年亦有輕便車軌道從紅毛埤經過,一直通往內甕(今嘉義縣番路鄉內甕村),但大多數人還是挑扁擔步行為主。

葉女士也指出,當年人們所指稱由荷蘭人所開鑿的「紅毛埤」,面積並不大,大約是100坪的面積,位置約略位於今天蘭潭水庫的東側。(筆者註:另根據巫家長輩巫欽亮2013年回憶錄所載,紅毛埤有荷蘭人所建造的水圳與水井,惟位置仍有待查證)

圖:葉女士當年前往「紅毛埤」的路線圖,為筆者依據葉女士記憶與口述所繪製。
圖:1944年「紅毛埤」地形圖,可見蘭潭水庫築壩位置與原有地形、路徑(從中央穿越)。東側「種畜支所」即今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 延伸閱讀

  1. 蘭潭水庫快探底 百年古井見天日
  2. 蘭潭水庫枯水期曾有古墓浮現

  1. 日本時代明治版堡圖此區有標示「紅毛埤」與「紅毛埤庄」兩個名稱,大正版改統稱為「紅毛埤」。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